不僅是像廖允武這樣的業內人士,在這次大賽的承辦地泰寧,大賽留下的思考正在成為當地政府的行動:如何在發展旅游業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讓民間藝術和旅游相互浸潤、增輝。
作為這次大賽評委之一的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主任張樹賢這樣評價:這是中國剪紙界、中國民間藝術界一次重要盛會。它對弘揚我國剪紙藝術、促進剪紙藝術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搭建起了一個藝術交流的平臺、展示了一座古城的魅力,同時,它留下的思考將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建起一個藝術交流平臺
6月11日,“南風韻”全國剪紙大賽在世界地質公園、中國十佳魅力名鎮———泰寧落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剪紙藝術家們帶著不同風格的剪紙藝術精品,展示了一場剪紙藝術的精美盛宴。
本屆剪紙大賽的剪紙博覽會展館第一站設在泰寧尚書第博物館,一座被稱為江南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明代民居古建筑群落內。極具特色的殿堂內展出了500余幅來自全國的剪紙精品,其中有不少是國內大師級作者的藝術珍品。這些作品風格不同,手法各異:有的溫婉纖秀;有的粗獷豪放,有的粗細結合、意趣橫生。有的是用剪刀剪出來的,有的是用刻刀刻出來的,有的是又剪又刻,還有的是手撕出來的。它們各具地方特色,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美、精巧。
這些剪紙珍品在大賽之后,將贈送給作為主辦方的三明市人民政府。
“細品這些作品,一種發自內心的愜意油然而生,如同立于曠遠的田壟,呼吸泥土的清香。太美了、太神奇了!這是剪刀剪出來的嗎?”在博覽會第二站展館———三明市書畫院,從未接觸過剪紙的市民張巧感嘆。博覽會展出的作品讓許多像張巧一樣的年輕一代為剪紙這一古老藝術綻放的魅力而驚訝萬分。
當然,剪紙愛好者更是樂在其中,來自泉州南安的楊民興說:“剪紙實在是一個享受的過程,一花一葉、一眉一眼,沉溺其間,是有創造的喜悅的。而且,拿著剪刀的手也是有愉悅感的,非常原始而清澈的快樂。”
陳岑是安徽省阜陽市公安局的一名警官,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全國剪紙大獎,這次,他特意請了假趕來參加大賽,他告訴記者:“交流、學習、交友是我最大的收獲。”
文促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王言昌這樣評價說:“這次大賽架起了一座剪紙藝術的交流平臺,水平高,有特色。”
展示一座古城的魅力
“想不到鐘靈毓秀的碧水丹山沾染了如此濃烈的書卷味;想不到這里厚重的歷史文化里還蘊藏著‘丹霞洞穴文化群落’現象,堪稱獨步天下,值得研究!更想不到的是這里的規劃,大氣,不像一座小縣城。建筑、雕塑、道路都有自己的個性特色,處處傳遞出這里政府官員的遠見和開放。”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勝友在參觀泰寧期間用了“三個想不到”表達了他的感受。這位被眾多知名媒體稱為中國作家界和出版界的風云人物還說:“通過這次舉辦全國剪紙大賽,泰寧打開了一扇窗,展現了這里的靈秀山水歷史文化,使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賽者親身感受到泰寧的神韻,必將促進泰寧旅游業的發展。”
事實上,許多嘉賓都與張勝友有著類似的感受。正如此次大賽承辦方泰寧縣的縣委書記曾祥輝所希望的那樣:這場剪紙精英云集的藝術盛會,不僅讓人們真正領略剪紙藝術美麗雋永的韻味,而且成為展示泰寧魅力的一個途徑。
文促會剪紙藝術委員會主任張樹賢說:“主辦方將泰寧靈秀的自然風光、淳厚的歷史文化與剪紙這項古老神奇的民間藝術結合,互為浸潤,為民間藝術更好地服務旅游文化搭建了平臺,同時,泰寧美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積淀也必將進一步激發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對展示泰寧、宣傳泰寧起到積極的作用。”
“小縣城舉辦全國性的剪紙大賽,三明市政府、泰寧是有水平和遠見的,它喚醒人們審視自己的文化、保護民間古老文化的意識……希望泰寧做好民間文藝和旅游相互融合這篇文章,在打造泰寧文化生態旅游城進程中,一步領先,步步領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林德冠如是說。
來自漳浦的剪紙藝術家盧淑蓉被泰寧風光所打動,將一幅表現泰寧風光的剪紙作品《魅力泰寧》送給當地政府。
許多剪紙藝術家用鏡頭、攝像機記錄下泰寧的風光。“不僅是欣賞,更是珍貴的創作素材。”這次大賽金獎獲得者馬煒萍說。
此時,作為有著“一個皇帝賜名的地方,一方原生野性的山水,一脈厚重輝煌的歷史,一座古韻猶存的明城”之美譽的泰寧,已不單單是原先人們心目中的山水與人文相互激蕩、自然與歷史神秘交融的風景名勝和歷史文化的承載者,更成為了風景名勝和歷史文化的彰顯者,泰寧潛在的價值被展現。
一些關于民間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博覽會期間,一系列的展覽、對話、座談會一一鋪陳開來。對話、溝通、交融,多元的文化在這里展示碰撞。剪紙藝術家們就中國剪紙如何走向文化產業市場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在談到剪紙的前途與發展時,文促會剪紙藝術委員會主任張樹賢更注重市場走向和技法的提高和創新。他認為,原生態的民間剪紙應逐漸得到提升并分化成兩個流向,即民間剪紙與現代剪紙,這是由不同的市場流向所決定的。而現代剪紙可能更易推動剪紙藝術走向市場化。
關鍵是市場化、產業化之路如何走?
文促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劉士標說,人們的生活品位越來越高,富有文化內涵的民間藝術品稍經轉化,就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新寵”。這也是動態保護和搶救民間藝術的一條渠道。“市場化途徑有很多。比如,許多家庭對美的追求,與剪紙藝術的根源不謀而合。目前經過民間藝術家的創新,剪紙裝飾、室內布藝、風景墻掛等具有時代特征的剪紙作品,正走進人們的生活,滿足他們的現代審美情趣。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市場對剪紙作品的包裝很看重。文促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劉繼成說,剪紙可以與旅游經濟相結合,把當地的風光、古跡、名山、民俗、風情等各種文化資源做成剪紙,通過精美包裝,成為旅游產品。它不僅是實惠的特色禮品,也是宣傳本地旅游資源的重要載體。
為迎合市場的大眾化,民間藝術會否走入歧途?其實,眼下就有人擔心,產業化會導致民間藝術失去本色。
在這次“南風韻”全國剪紙大賽上,許多剪紙作品不同于傳統剪紙,它們學習、借鑒和融合了油畫、國畫、版畫、水彩畫等多種藝術門類,形式更加豐富、內容更加深刻。我市剪紙藝術家劉進才的《毛澤東像》在展會上就被人以3000元價格買走。張樹賢認為,這意味著剪紙藝術有了跳躍性的發展,說明市場化并沒有讓民間藝術失去本色,反而使其在創新中不斷發揚光大。
“‘南風韻’全國剪紙大賽如同一場剪紙藝術盛宴,它帶給民眾豐富的、精湛的剪紙文化藝術,提高民眾的文化修養,這是毋庸置疑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通過舉辦大賽和博覽會,喚起民眾對剪紙這項民間藝術的重新審視,希望它留下的影響在人們的生活里延續。”作為承辦方之一,市文聯主席龔一風表達了這樣的期望。
正如上海游客吳兢基向記者所描述的那樣:這次,我入住泰寧賓館,發現一樓餐廳墻上的裝飾畫都是剪紙作品,充滿了濃郁的地方風情,很有特色。
也許,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