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陳家泠呼吁上海美術界不要再失去“陸儼少”
海派文化的心胸應該更寬廣
有關方面正在籌辦國畫大師陸儼少誕辰100周年的紀念活動,畫家陳家泠卻對記者感嘆,上海畫壇應該對當初怎么會失去陸儼少進行反思。
家鄉不得志 他鄉受青睞
陳家泠說,海上畫派素以“海納百川”著稱。海上畫派的歷史中,上海的土壤和氛圍,讓無數來自五湖四海、無名無望的小畫家,造就了一番轟轟烈烈的藝術事業,甚至形成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大師的主要陣容。這是一個能造就藝術大師,能讓藝術家散發出更耀眼光芒的地方。但是,這樣的土壤和氛圍后來逐漸衰退了。
陸儼少是中國山水畫領域造詣非凡的藝術家。但他卻在家鄉上海歷經坎坷,一生難以抒其才志,后來不得不前往他鄉尋求發展。他早年被打成“右派”,落魄為畫院“編外人員”。幸得浙江美院院長潘天壽慧眼識寶,親赴上海,據理力爭,邀請他到浙江美院兼職任教。陸儼少在浙美為培養國畫人才做出了巨大貢獻。陳家泠說,他當時在浙美讀書,深受教益。“文革”后,陸儼少在上海仍然遭到冷遇,未能改變“編外人員”的身份。但是,他應邀赴京創作時,卻受到中央領導的關心和稱贊。北京的同行們也盛情歡迎,同為山水畫大師的李可染盛贊其藝術“真正到了自由王國的境界”。不久后,他終于決定應聘為浙江美院教授,到杭州生活、工作。在他81歲的時候,他又因深圳市領導的盛邀,將戶口從上海遷往深圳。一位深圳市領導在親自為他辦理安裝電話事宜的時候,對電話公司負責人說:“陸老比我值錢。”據陸儼少之子陸亨說,陸儼少在深圳的幾年里,度過了人生中“最幸福、最輝煌、最輕松”的一段時間。
上海發展難 轉向去北京
陸儼少或許只是由歷史造成的個案,但是,如今的上海美術界會不會再失去“陸儼少”呢?陳家泠認為,很多現象讓他感到未可樂觀。
這些年來,經濟發展迅速的上海,確實讓全國各地許多畫家動了心,他們有的人滿懷夢想來到了上海。一位原本在北京頗有影響的中青年畫家在上海拼搏了好幾年,最后無望地返回北京;一位從廣東過來的著名畫家,據說現在也在北京買了房子,正作北遷之思……不少外地畫家感嘆,在上海謀求發展太不易了,進不了主流圈子,缺乏宣傳平臺,找不到合適的畫廊和收藏家……其實這樣的困惑同樣發生在一些土生土長的上海畫家身上。畫壇近年來都在傳說著上海畫家丁立人的經歷。這位頗具藝術造詣卻不善交際的畫家,在上海長期默默無聞,進不了“主流圈子”,前些年他去了北京,很快在北京紅了起來,畫也賣得火了。
四處闖蕩的藝術家們紛紛看好北京,認為那里更容易被接納,具有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海納百川”的海派精神好像轉移到了北京,而在上海美術界反倒退化成了“泥牛入海無消息”的“境界”。
國際大都市 需要有大師
陳家泠說,一個城市如果不能造就藝術大師,不能推動藝術的發展潮流,就算不上真正意義的國際大都市。不能想象,如果巴黎沒有盧浮宮、奧賽宮和蓬皮杜,沒有這些藝術殿堂里的藝術大師的作品,巴黎還剩下多少魅力?美國在其近幾十年的發展中,著力打造自己的藝術大師,推動自己的藝術潮流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這是為什么?值得我們深思。“自生自滅”是目前上海美術界的普遍現象,不要說不知名的畫家是如此,縱然像程十發這樣的國畫大師,其藝術成果也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推動。在籌辦他的葬禮時,或許我們還會習慣性地思考,他究竟是“局級”還是“處級”,應該享受怎樣的規格,應該由怎樣的領導出席。其實,像這樣的藝術大師的葬禮,再高級別的領導出席都不為過。因為這其實是向世人表達一種姿態,那就是我們這座城市,我們這個國家,對藝術的尊重,對為人類創造美好這一歷史使命的重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