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個小學生圍坐一圈,在中國美術館導覽員的啟發和指導下,興高采烈地在畫板上即興創作,隨后七嘴八舌談了各自的構思過程和要表達的主題。“我畫的是高科技的時代,那時候的車很多,都是用太陽能做的,這些汽車能飛……”“這是我畫的外星人的房子,可以防10級地震……”“這些電線是未來人制造出來的,這種深藍色的天空是沒有污染的……”
6月18日下午,“為教育的藝術空間——中美藝術博物館教育研討會”期間,與會代表在中國美術館展廳觀摩了由該館公共教育部主持的教育活動。“孩子們表演太棒了!”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專業教授朱迪斯·伯頓由衷地感嘆。
除了展覽,美術館(或曰藝術博物館)還要做什么?“收藏、科研和教育是博物館的基本功能,但我認為收藏與科研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視為博物館的內部功能,教育才是當代博物館最重要的社會功能。” 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陳建明的觀點代表了與會者的一致看法。
當今國際藝術博物館領域最引人矚目的一個發展趨勢是辦館理念逐步從“以藏品為中心”向“以觀眾為中心”轉變。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為教育的藝術空間”,旨在當今藝術博物館日益重視并拓展自身公共教育功能的背景下,深入探討藝術博物館教育的使命和角色,這也是中美藝術博物館界與社會教育界共同關注的課題。
他山之石
1937年,古根海姆基金會以“促進藝術、鼓勵藝術、進行藝術教育并啟迪公眾”為目的而成立。該館創始人之一希拉·蕾貝(1890-1967)當時就對博物館應該怎樣運行和如何展示非具象繪畫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作為博物館的館長,她親自在展廳講解,并指導員工“為博物館的觀眾提供建議”。他們有意地將展出的作品掛在墻上靠近地面的位置,并配備舒適的座位,播放音樂以營造持續冥想地觀賞藝術的氛圍。展廳設有意見簿,參觀者可以在上面寫下他們的觀感。
紐約大學博物館學專業主任布魯斯·阿爾什那認為,藝術博物館的教育層面有兩個方面:一是藝術品展示的方式,二是在博物館內外向觀眾解讀作品的活動。
據布魯斯·阿爾什那介紹,18世紀晚期,藝術品開始根據國家流派以年代順序進行展示。用克里斯提安·梅切爾形容哈普斯堡皇室收藏、陳列方式時的話說,就是營造“看得見的藝術史”。除了展覽的組織形式以外,具體的展示如燈光和布展模式,配合作品的教學資訊(如展廳導覽和說明文字),與人們對博物館的教育目的日漸濃厚的興趣協調發展。到20世紀早期,博物館已經開發一些新項目(如講解員導游),為博物館觀眾提供信息和講解。經過百年發展,博物館設計了許多活動,延伸到博物館以外為觀眾提供信息,并開發新的觀眾。
“1999年,重要的博物館理論家史蒂芬·維爾把美國博物館界的最近發展比成是一種‘從關注物到服務人’的變化過程。他的意思是說:過去的博物館側重收藏和保護文物,而現在則側重為公眾提供教育服務。博物館已從最初主要對內著眼藏品的機構日益發展成為對外向社會和觀眾提供服務的機構。”布魯斯·阿爾什那說。
公眾政策
朱迪斯·伯頓認為,當今博物館不僅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收藏機構,而且在世界各國的社會文化和教育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受全球變革力量的影響,在努力平衡文化多樣性和國家認同的沖突之中,博物館教學和解讀功能的作用日顯突出。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在題為《美術館的戰略職能——公眾政策》的演講中說:“新型的美術博物館越來越注重與公眾的關系問題,并上升為美術館的一種新型的戰略職能,即如何具有公眾服務的意識,如何應用相應的方式和手段,如何具有公眾的思路和相應的策略,這樣的思路和方式是以什么為目標和目的,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做出的相應工作,便構成了美術館的‘公眾政策’。”
在他看來,所謂的“公眾政策”由三方面來展開和體現:首先,公眾的范圍、構成和需求是什么?它包括各個社會階層、文化階層和各個年齡段的人,也包括各種類型:即各種興趣愛好、各種特殊的品味和背景、各種特殊人群等等。公眾進入美術館的需求是為了獲得文化的感受和體驗,這也包括精神、情感的興奮、休閑,或刺激和思考等。當了解了公眾的范圍、構成和需求之后,我們才能制定出相關的公眾服務政策。
其次,我們能為公眾提供什么樣的服務?由于公眾的范圍、構成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他們對美術館的需求也是多樣性和多層面的。但是,美術館是一個應具有區域和時代文化標桿意義的機構,那么,美術館所指向的具有建設意義的文化性也勢必與多樣性多層面的公眾需求無法完全一致,有時甚至會產生較大差距。公眾政策就是要妥善處理好注重這種文化性藝術與注重公眾之間的矛盾,要處理好文化建設和積累的價值與公民價值之間的矛盾。
再次,美術館應采用什么樣的方式為公眾服務?因公眾構成成分的多樣性和多層面,公眾服務的方式也應具有這樣的多樣性和多層面,尤其是對特殊人群的服務和關懷。這既包括專家學者、研究者、藝術家、文化人等等的服務,也包括需要特別服務的對象如殘障人等,還包括特殊的區域、社區如監獄、邊遠地區等等。不同的對象和需求,需要相應的不同的方式,而同樣的人群和需求也需要多樣化的方式。
為了未來
目前國內的博物館教育存在許多不足,比如:一是為學校服務不夠,很少主動與學校老師(美術、歷史)建立聯系,更談不上利用博物館作教學資源提供教師資料袋等;二是對學生教育不夠專業,博物館缺乏針對學生教育的專業教育人員,更沒有針對不同年齡段和特殊教育課程學習需要的輔導和服務;三是對家庭活動項目不多;四是為成人觀眾提供的講座等沒有形成規模和系列;五是教育所需的場地、設備嚴重不夠,很難滿足觀眾教育的不同需求,也缺乏給學生感知、體驗、探索的互動場所。
盡管如此,陳建明對博物館教育的前景仍然持樂觀態度。“博物館教育要建立長效機制,人員、組織、機構是前提,明確教育理念是關鍵。教育是博物館最有價值的工作,其意義不僅在今天更在未來。”
“博物館教育的方式不同于目前中國的學校教育、校外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它可以是自主的、自助的,是如同在超市購物一樣可自行選擇的教育方式。因此博物館公共教育的受眾是不確定的,任何一位觀眾都可在博物館根據自身已受教育的背景、依據個人的意愿和需要從展覽中獲得所需的知識。”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何琳結合該館的教育實踐談了她對博物館教育的思考。
“我認為中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在不斷強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博物館的教育職能。”何琳說,“現在從理論上公開反對重視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了,但在實際工作中不重視教育的情況仍很嚴重,仍有人感覺教育是賠本買賣或是長線投資。還應進一步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活動空間等的投入。”
“中國藝術博物館教育的春天已經到來!”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錢初熹表示,今后中國將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博物館實施“免費開放”,為藝術博物館與學校美術教育的攜手并進提供了絕好的發展契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