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勞瑞森斯在6月21日《廣州日報》上稱“達利作品75%是偽作”。
曾因販售達利的假畫鋃鐺入獄,最近又因推出新書《達利與我》而名利雙收,對于專吃“達利”這碗飯的勞瑞森斯來說,果真應了那句老話:“禍兮福所倚!”該書披露了達利晚年雇人制造偽作的內幕,聲稱達利作品75%是偽作。勞瑞森斯是達利晚年的鄰居,親見親聞,自當可信。其實,如今某些紅得發紫的當代藝術家“雇用助手代替作畫”已不是圈內的秘密,只是大眾對這樣的潛規則毫不知情罷了。
■“展覽就是提供一個通往新媒體領域的通道,讓觀眾體驗一下。至于有觀眾問,這些藝術在干嘛?藝術從來就是不讓人們弄清楚的。我認為,藝術和非藝術的區別就是,凡是可以被現實化的東西,不是藝術。”
——范迪安在6月19日《外灘畫報》上談“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國際新媒體藝術展。
時下,“文化”的概念已寬泛到無所不包,“藝術”同樣如此,什么不是藝術,似乎難以界定。新媒體藝術的確夠新,機器手,聲光電,五花八門,奇形怪狀,但也有淪為“高科技雜耍”的危險。希望這是一己偏見。
■“我覺得其實深圳有很好的展示場館,但最大的缺陷就是不太注意培養當地的創作力量。深圳是一個經濟條件比較發達的城市,這里的藝術家需要去發現和支持,如果專業美術場館都不考慮、不注意的話,那這個城市就沒有當代藝術了。現在來看,深圳的美術場館只熱心于展示‘外面的風景’,這是一個城市的遺憾。”
——王林在《深港藝術》雜志上說“要培養本土當代藝術家,必須扶持民間創作力量”。
商業高度發達的香港,不是至今還常被貶為“文化沙漠”嗎?可見,經濟和文化不是同步發展的關系,深圳概莫能外。“發現和支持”非常必要,但更重要的是營造合宜的環境和氣候,讓文化像草木一樣自然生長起來。
■“這是一個荒唐的、邪惡的藝術市場模式,需要有人站出來毫不留情地批評。已經有人在我的博客里給我留言,警告我不要再亂說話,否則小心殺手找上門。”
——批評家、策展人朱其在6月24日《南都周刊》上稱“最近壓力很大”。
“諸如天價炒作、明星崇拜、藝術生產化和復制化、找槍手畫畫、藝術家自己去拍賣會賣畫等種種過度商業化的現象,這些現象難道都不應該去批評嗎?”今年5月以來,朱其在個人博客里發表了《當代藝術是否到了拐點?》、《中國當代藝術“謊言共同體”》等文章,引起軒然大波。朱其只是一家之言,反對者可以旗幟鮮明地辯駁,但“小心殺手找上門”的警告,正好坐實了“謊言共同體”的存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