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波瀾壯闊的21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全線飄紅、市場火暴,我們應當為之喝彩,也有理由喝彩,但是與飄紅、火暴并存的偏頗、隱憂卻揮之不去。
一、從關注市場價格到追求藝術創新
2
1世紀的中國當代藝術風光無限,在海內外的一片喝彩聲中,我們不難發現最吸引世人眼球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市場價格而不是藝術創新。在市場經濟社會,關注藝術品的市場價格并沒有錯,更何況中國藝術品市場從來就真誠歡迎社會精英參與經營,社會資本投資獲利。然而經營并不是炒作,投資也不同于投機,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有必要平抑過分炒作,遏制過度投機,消除市場泡沫,實現藝術品價格的理性回歸和當代藝術創作的創新發展。
對于中國當代藝術品的評價標準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突破了傳統價值體系,甚至由于市場過度炒作的熱浪而使本不特別清晰的評價標準更加模糊起來,然而透過熱浪蒸騰的水汽和煙霧,中國美術理論家、美術史家對中國當代藝術仍有大致相同的評價標準——時代精神、現代語言、中國氣派、世界潮流,也就是說一件堪稱優秀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應當以時代精神關照和觸及當代社會的基本問題,以現代語言充滿智慧地闡發和表現藝術家的深切體驗與理性思考,以獨特視角和創新理念的藝術創作融入世界當代藝術潮流。無論理論創新還是藝術創造,優秀的當代藝術品應當是表現獨特視角、獨特體驗、獨特理念和技法。古往今來的中外美術史證明,最具有獨創性、唯一性的藝術作品最具有藝術價值和價格增長空間。二、從追捧時下當紅到尋求未來發展
中國當代藝術的春天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創新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當代藝術品價值和價格被多年嚴重低估以后的恢復性或者回歸性的飆升,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國際財團大手筆的炒作、社會游資大批量的介入。然而,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即使是中國藝術品的春天,也有風雪雷電、冰雹凍雨。首先,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入場資金不可能永無休止,當藝術品價格飆升,甚至沖高登頂以后就會獲利了結,全身而退,接盤資金能否長期支撐高價位運行的市場態勢則很難預料。其次,藝術品市場火爆之后,風云人物引領潮流本無可厚非,但是“槍手”代筆涂鴉、批量生產成名佳作已成業內公開的秘密。公式化、概念化,陳陳相因,粗制濫造,供過于求,勢必給藝術品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留下隱憂。因此,冷靜分析市場態勢,在為時下當紅藝術家和他們的創作注入創新生機和藝術活力的同時,更要探索中國當代美術和藝術品市場未來發展的康莊大道。
毋庸諱言,紅火的藝術品市場,當代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總量不少而精品不多,來勢洶涌而后勁不足。為了實現中國當代藝術的長期繁榮、持續發展,必須形成鼓勵創新、激勵探索的社會環境,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建立和完善藝術創作領域杰出人才和優秀作品脫穎而出的機制和體制。同時,必須強調當今藝術品市場高居價格排行榜的領頭羊,他們的作品并不是當代藝術的唯一標準,中國藝術家應當有極大的信心和足夠的勇氣,創作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當代藝術作品,并以獨具特色的東方當代藝術自立于世界藝術之林,乃至引領世界美術潮流。
三、從小眾孤芳自賞到回歸尋常百姓
中國當代藝術雖然是藝術品市場熱捧的“寵兒”,但是仍未能擺脫生存空間的小眾市場。中國當代藝術家繼承了西方“前衛”藝術不與中產階級媚俗文化、不與大眾流行文化為伍的精英藝術理念,以反藝術、反傳統自居,殊不知早期西方“前衛”藝術的精英理念和疏離大眾的思想傾向,已經在1970年以后被后現代主義的“波普”意識所取代,“前衛”的精英藝術理念已經與社會主流文化和中產階級意識形態達成和解,而我國的一些當代藝術家仍然不妥協的堅守著西方早期“前衛”藝術的精神和理念。
“前衛”永遠是少數人的專利,“前衛”藝術也不例外,但是,社會大眾至少是熱愛藝術的群體,在中國當代藝術剛剛亮相的“星星畫會”上,就表現出零距離接觸當代藝術的強烈愿望。面對觀眾熱切的詢問,當代美術家給出了“他就是它自己”,“不存在懂不懂”的經典答案。當代藝術疏離人民大眾是可悲的,人民大眾拋棄了令他們不解,令他們反感的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則是可怕的,中國當代藝術為此付出了幾十年的代價,教訓是相當沉痛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在政府開明,公眾包容,社會和諧的社會環境下,當代藝術家卻突然產生了叛逆與批判失去目標的茫然與迷惘。
中國當代藝術的確到了應當走向民間、回歸大眾的時候了。中國當代藝術品僅有少數企業家的炒作拉升、投資家的高端收藏是遠遠不夠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最深厚的生存基礎和最廣闊的發展空間是熱愛藝術、追求完美的社會公眾。應當說公共裝璜領域和中產階層的收藏空間都有待開發,中產階層是中國社會經濟實力雄厚、追求新潮品位的龐大群體,他們應當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的知音或者潛在客戶。當然,他們依然渴望與藝術家交流對話,在全新的審美層面理解具有“前衛”、新潮、實驗性質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中國當代藝術家堅持的“前衛”、新潮、實驗理念并不妨礙與社會公眾的交流對話,無論如何對話、交流都比對立、疏離更有利于中國當代藝術的繁榮發展。
四、從沖擊道德底線到構建社會和諧
中國當代藝術家從十年浩劫的文化沙漠中走出來,一身饑渴,一腔悲憤。當解放的靈魂與創作靈感相結合、相碰撞的時候,最耀眼的火花就是對政治高壓、文化專制的批判和反思,頑強探索著、拓展著應當屬于中國當代藝術的自由天地,他們對文化領域思想解放的積極貢獻是不容置疑的。由于特定時期中西方藝術信息的阻隔,中國當代藝術家繼承了西方早期“前衛”藝術家疏離公眾、追求怪異的傳統,以憤世嫉俗的偏激沖動和玩世不恭的潑皮無賴,追求震驚社會的轟動效應,甚至不惜以色情淫穢,血腥暴力的行為藝術、影像藝術沖擊現行法律和社會道德的底線。他們驚世駭俗的“杰作”走向了他們初衷的反面,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強烈反感。其實,當代西方“前衛”藝術對抗的是中產階級的商品社會及其媚俗文化,而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法律道德底線并未構成直接的、根本的沖突,這是中國當代藝術家不能不認真對待并努力調整的重大問題。
在倡導思想解放,鼓勵藝術創新,構建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當代藝術在經歷了挫折和沉寂之后,也到了重新定位、創新發展的新時期。當代藝術家既不能被社會放逐,也不能自我放逐,長期處于非主流、非傳統、非民族、非時尚的尷尬地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批判精神和叛逆性格應當成為解放思想、藝術創新的動力。擺脫離經叛道的孤傲和驚世駭俗的怪異,不僅不會使他們放棄對生存環境的思考和對人類命運的關注,而且會從另一個側面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發揮巨大而獨特的作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