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日益全球化的現代大都會,也是中國現代都市性格體現得最為典型的城市。群體與個體的親密與疏離、本地習俗與國際潮流的并行與融合、主流意識與市民心理的交疊與分界、“海派”傳統與當代文化的碰撞與接續……賦予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性格。性格決定人,城市的性格也決定著城市文化的面貌和內涵。作為重要文化形態之一的當代藝術在上海是一個怎樣的狀況,它在全國乃至國際背景下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它對于今天中國當代文化藝術建設的貢獻和價值,其實一直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的考量形成策劃“他人的世界”當代藝術展的由來。
這是一個由生活和創作于上海、或跟上海有著重要淵源的藝術家所組成的展覽。邀請的每一位都是獨立而富于經驗的創作個體,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切入生活的現實,以不同的方式闡釋和表達自己的態度、立場、情感、審美與思想。但它又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地域性展覽,除了對自己作品的完成度要求比較高這一共性外,他們在個體風格上的差異相當大,很難就作品的風格特征對這些藝術家進行某種群體性或流派性的概括。不過,有一點值得關注,即他們在關注國際藝術動態的同時非常忠實于自我,創作向來以圍繞自我向外拓展的方式進行,不斷找尋自我藝術訴求和國際藝術風尚之間的聯結與平衡。或許,某種意義上,這就是上海當代藝術的地域特點。
在“他人的世界”中,“他人”是誰呢?“他人”固然可以被認為是主體以外的客體,是外在于“自我”的別人,然而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觀照,“他人”也可以理解為是“自我”和自我的投射。歷史的經驗證明,人類只有不斷地反觀自身,躬身自省,才能夠繼續穩步前行。藝術不也是如此嗎?法國哲學家薩特說:“他人就是地獄”,指明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隔閡以及人的處境的孤獨和荒謬性;但前蘇聯思想家巴赫金卻說:“他人是自我最深刻意義上的朋友”,道出了自我與他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若將兩位哲人的觀點加以整合,“他人”這一概念,實可以囊括對一切人類關系和人類處境的思考。
本次展覽以“人”為出發點,通過藝術家作品中呈現的形態各異的人的形象及相關境遇,來探討當代社會中人的存在本質和意義問題,對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文化、文明以及時間和空間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發問,并期待借助于藝術表現中的人,讓觀者達至體察和認知自身、他人以至世界的思考與領悟。
上海當代藝術館主席兼館長龔明光先生表示:時值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搶險救災的關鍵時刻,我們希望借著他人的世界展覽,啟發人們關注自己周遭的人和他人的內心世界,我們相信這個別具特色的當代藝術展覽能為上海的藝術觀眾提供一次充滿魅力和感悟的視覺之旅。
參展藝術家有:胡介鳴、梁衛洲、梁玥、劉大鴻、劉建華、劉曼文、陸春生、馬良、倪俊、鳥頭、瞿廣慈、施勇、鄔一名、向京、向利慶、徐震、薛松、嚴培明、楊福東、楊劍平、楊震中、張恩利、周鐵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