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墮落的中國當代藝術
------泡沫中扭曲的中國當代油畫市場
作者 周憶清
前日慕名而訪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當代油畫藝術市場,莫干山路50號。車停在距離蘇州河畔不遠的莫干山不知名的咖啡館前,因為上午剛剛參觀完法國西蒙基金會的19世紀油畫大師作品展,所以對于了解上海這個最具代表性的當代油畫市場,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闊別將近10年的中國油畫界,從“星星美展”到“八五思潮”,雖不必每日去北京看畫展,但是對于中國市場的熟悉程度絕不亞于50歲的老人。老一輩實力派畫家從靳尚誼到新一代的楊飛云,陳逸飛,劉曉東,羅中立、何多苓甚至現在頻頻出現在電影界和房地產上的陳丹青,即便他們中有人因循守舊,或者被現代人認為不夠時尚,但是無可厚非,都是實力派畫家。
莫干山一行,從第一家畫廊開始的臺灣某青年畫家的水彩風景看起,問一下價格,20萬人民幣,我和同行的畫家都相覷一笑,知道物非所值,不過無論是油畫界還是國畫界,甚至影視界,好像只要是香港臺灣的,身價自然就比內地高,毫不客氣的說:這是一個非常不奇怪而且也折射出中國人“賤”骨一面的文明沒落現象之一。
什么是美術,從專業角度說:它是一門視覺藝術;所謂美,就是唯美,要讓人的視覺產生美;所謂術就是技術,即可表述為掌握專業繪畫技巧的畫法等。故而,只有美沒有術的作品不能稱之為美術作品,反之只有術卻不美的作品同樣不是美術作品。
走進崎嶇的宛如沒落工廠的個體藝術工作室,第一家給我的感覺是形而上的形式主義,再走一家,亦如此,沒有內涵,沒有美術功底的作品頻頻皆是,如此作品居然在莫干山路上出現,讓我真的倒吸一口涼氣。問及一位很“自以為是”的“畫家”為何如此作畫,他的回答更加讓人吃驚:“張曉剛”的破大頭可以賣幾百萬港幣,為什么我的“毛澤東”系列,“文化大革命系列就不可以”?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張曉剛的作品:
此等沒有技術的作品,(小學生都可以畫)在90年代的中國被香港某著名畫廊以百萬以上港幣成交,雖然他現在是名人,是名畫家,甚至很多當代畫家,無論是圈內還是圈外,畏懼美協或者其他工作原因,不敢站出來指出其惡劣,還在中國各大媒體宣傳之所謂“歷史回顧”,這樣的作品,在當代年輕人追名逐利的“銅銹”文化趨勢下,影響了一代代沒有主方向的年輕人,近而忽悠了中國真實的文化氛圍與健康的市場。
痛心啊,從美國回到中國考察市場,不僅僅可以跨越沒有走出去的陰影,也可以客觀的評價國內外文化藝術市場,當我們的國人以雀躍的心情高呼終于有大陸作品進去香港市場的時候,有誰考慮了他們為什么這么做的原因?因為他們想丑化中國文明,丑化中國人的形象!可悲的當代中國,你可曾知道大國列強不能分裂你的國土,卻可以分裂你的精神,不可以分裂你的文字,卻可以篡改中國文明幾千年的光輝形象,當7年前在新西蘭聽老外說原來中國的油畫界如此無人,當聽好萊塢的導演譏笑張藝謀背后丑化的中國,中國,你可曾知道,別國人投資和抬舉你,是為了詮釋怎樣的一個中國!是怎樣的一個用心良苦!
當年輕一代推崇所謂的“波普”藝術,行為藝術的同時,你可曾知道,美國和歐洲市場上最正常的油畫還是古典主義,還是浪漫主義,還是真實的抽象主義,他們有內涵,有歷史,保存完整,只有浮躁的中國,出現的是這樣的油畫作品,居然占滿了莫干山大大小小的畫廊,我不僅問身邊的國內同仁,北京是不是好一些,我的心底是多么希望聽他說,是的,北京不一樣,可惜結果恰恰相反,北京也大同小異!
看看這些作品,你還能指望什么?拙劣的技法,空洞的無內容主義,過分的形式主義。
造成今日之中國現象,我不得不總結出幾個原因和幾個可尋找的惡劣現象。
(一)一幫沒文化的人在畫畫。眾所周知,藝術高考以文化分低入為千年標準,因為知道考學之辛苦,所以可以理解因為花費太多時間在高考前的專業考試,這點可以忽略不計。然而,進入大學之后的學子,應該加強自身文化底蘊的綜合素質學習,而不是光關注“美術”的“術”,忽略了“美術”的“美”,沒有了對于美的判斷能力,如何創作作品,何以突破前人?因為沒有了內涵,加上生活所迫,自然就變成了當今中國藝術泡沫市場。每個大學本科班的學員中,只有2個左右品學兼優,文化底蘊與繪畫功底皆佳的學子,然而在中國論資排輩的官僚市場,這些原本不多的人都去了國外,或者被國內腐朽的美協打壓,變成了官僚的奴隸。(搞笑的是近年的某個美術全國美展金獎獲得者居然是美協的內部一個不會畫畫的工作人員,一打聽才知道,為的是以后介紹生意,好交際,難怪國內現在不少人退出作協,美協,原來都腐朽到如此地步!)
(二)國內外投資人的無知與“有知”。前者是有一點錢,但是沒有分辨好畫和“行畫”的能力,而中國藝術界的各個地區的小村落總是消息很靈通,比如,某某的畫賣了多少錢,于是大家馬上copy,就如同copy美國的經濟連鎖店一樣,異曲同工。于是,一個張曉剛的出現,帶動了一代人的copy與回復“文化大革命”為題材的所謂的油畫作品。
而“有知”的一類畫廊經理人,卻是有目的的專門挑選中國惡劣,丑化中國形象的作品來推崇,進而造成中國內地市場的無方向性,造成沒有頭腦的年輕一代人的創作方向與閉塞信息的沒有走出去看世界的人的精神。作用第一是傳播中國丑惡文化到西方國家,讓西方國家笑話中國無人;目的之二是顛覆中華文明,分裂年輕人的精神,導致美丑不分,善惡不分。
更有甚者,我都不好意思把照片拿出來放,如此丑化中國國家領導人的油畫和雕塑作品,居然在上海莫干山路賣得如火如荼,還出了系列產品。畫面上,灰色的天空,一個巨大的被蟲咬過的蘋果核中間,鑲嵌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現任國家領導人的頭像,分別占據東南西北方向,其作品之技術拙劣,顏色明度如此之差,讓人看完都睡不著覺。震驚!如此中國,如此市場,如此之行,痛之又痛!
毛澤東的老師板昌先生曾經教育我們:“做學問,要先博,后淵。”沒有一個文化的底蘊與寬度,談什么深度創作與精神追求?
(三)充滿了“性”挑逗的低劣作品,這類創作不僅出現在美術界,在文學界殊途同歸。難道換掉馬頭就成了現在抽象?特寫男人的性器官就能喚起人們的共鳴?
(四)擦邊球類別,搞敦煌就可以讓美國和西方市場的“門外漢”認為此人有學問,不論是國畫還是油畫界,都有這樣的人,都希望免去10-20年的長期努力過程,而走所謂的形式主義和迫切想找到一個自己的定位;第二,把一個行“畫”很濃的作品,非要解釋成什么狗屁“政治”作品(如下圖,網絡最流行的垃圾行畫,被作者解釋為什么美國,日本,俄羅斯和中國人的對弈,不過就是裸體加無聊的打麻將,非要標榜為什么政治意義,不論從構圖還是技巧,都是行氣很濃的低劣作品,但是蒙騙了過半以上的中國人。),而后通過紙本媒體和網絡去“出名”,上當受騙的不計其數。如下圖:
(五)玩深沉。這類作品基本都是抽象作品,他可以解釋為無機與有機的結合,比如把一個人的頭像換成電燈泡,就是無機與有機的結合了。還有很多人搞得小有名氣,外行因為是真的不懂,所以不敢評價,所以越看不懂就表示越高深,搞得神乎奇神,忽悠了官僚也忽悠了很多附庸風雅之人。
可悲的當代中國文化,你可知道,當他國利用經濟手段強加給你精神所謂之文明的時候,他們的海外油畫市場繁榮的卻是正宗的美的油畫,附幾張圖片以養養大家的眼睛。大家可以點擊這些鏈接去了解真實的美國和歐洲油畫市場:
http://www.yequeen.com/traveling/us/santafe1/1.htm (美國,世界美術中心)
http://www.yequeen.com/traveling/us/balboa/1.htm (美國街頭的藝術都比莫干山的強百倍)


美國當代藝術,多么有創意!再看看國內被扭曲的市場,你我無言。

這樣的現象,估計出現的不僅僅是在上海,也不僅僅是北京,更不僅僅是油畫,國畫界或者電影界,文學界......這樣悲劇一天在延續,一天就扼殺了中華民族幾千萬文藝創作者的稚嫩的心靈,痛之所以痛!是因為精神的禁錮,文藝帶給人民的應該是美的感受,不是視覺的扼殺,不是生命的扭曲,不是形式的復制,更加不是文化的褻瀆!
讓我們以何香凝女士的《醒獅》來結束我們今天的話題,希望中國之獅,早日覺醒!
名詞解釋
1.行畫:什么是行畫,就是匠氣很濃,有點功底或者全無功底的行業內美術商業畫,一般都是臨摹作品,為了賣給市井小民,同行很多是加工廠流水作業,即20-40個人輪流作畫,每個人完成一幅畫中的莫一部分,也有單人完成的行畫,在專業學術界,此類作品非常俗媚。很多還有印刷品加工后的假油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