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海滬申畫廊將舉辦一個特殊的展覽:著名中國藝術家顧德新的個展。這已經是這位藝術家在滬申畫廊舉辦的第三個個展。像他過去的兩次個展一樣,這次的展覽也是以展覽開幕的日期“2008.6.21”命名。在中國當代藝術家中,顧德新是在“85新潮”中就嶄露頭角的老將,但他從不接受媒體采訪,而他本人的作品,從當年的“新刻度”到后來的裝置作品,始終都是輿論關注的焦點,這也令他平添了神秘的色彩。怎么理解顧德新?怎么進入藝術家在作品中構筑的奇妙世界?也許,他和滬申畫廊的三度合作,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觀察角度。
與滬申畫廊的三度合作
顧德新與上海滬申畫廊的關系可以說是一段傳奇式的故事,他在2005年與2007年,先后在這個坐落于上海標志性的街區外灘的空間做了兩次個展,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裝置作品著稱的顧德新,每次個展都讓人耳目一新,用滬申畫廊藝術總監、策展人陳浩揚的話來說,一般的裝置藝術家,往往把滬申畫廊的當作自己的作品的展示空間,而顧德新的裝置作品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是把整個滬申畫廊的空間當作自己的作品加以整體的利用。
顧德新在業內有很高的評價,被普遍認為是中國觀念藝術最前沿的領軍人物之一。據陳浩揚介紹,他曾經是一個塑料制品廠的工人,最后自學成材成為一名藝術家。從藝術家的個人檔案來看,在上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之交,中國當代藝術確立他的國際聲譽的年代,他參加過中國當代藝術走向國際學術界的所有最重要的展覽。陳浩揚指出,顧德新在中國當代藝術圈中有著獨立的身份,因為他的充滿沉思和傾注了感情的裝置作品而獲得聲譽。作為一名藝術家的最重要的主張,他相信,觀眾對給予藝術品意義是處于中心地位的。用顧德新的話來說:“我關注的是我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系,集體的和個體的,以及人們是如何在社會中成為他們自己的。我關心很多概念,比如社會角色,權力,藝術家,藝術品,觀眾和機制。有了這些概念,我發現觀眾都是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解讀藝術品的,我希望給觀眾提供一個沒有語言障礙的空間。”
滬申畫廊有著特別的空間
滬申畫廊有著特別的空間結構,顧德新的作品總是別出心裁地利用這個空間結構來表達他的主旨。那么,滬申畫廊的空間特別在哪里呢?那就是它的被門柱包圍的中庭,以及與浦東的摩登建筑隔江相望的沿街的窗戶。
在前兩次展覽中,滬申畫廊的中庭以及沿街的窗戶,都被顧德新巧妙地利用過。顧德新在滬申畫廊的第一個展覽“2005.3.5”,用術語式的專業語言表達,就是以極為純粹的方式集中體現了對物質屬性及屬性關系的實驗態度。藝術家使用了大量的蘋果、香蕉作為基本材料,還有一系列關于捏肉的圖片和新近的電腦作品,促使觀者反思作為人類基本屬性的腐爛和美感兩者之間的矛盾。展覽借此提出了一些人們平時很少考慮的問題:通過目睹描述自然與人造過程的關系的自然循環,我們的不朽在何種程度上受制于時間?藝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在何種程度上依賴制度來規范它的存在?
滬申畫廊變身為公共空間
在2007年的個展“2007.4.14”中,顧德新致力于改造整個畫廊的空間觀感:場地內油漆過的平滑地面完全被人行便道上的老式地磚覆蓋著,從畫廊的門口開始以25度角向上筆直延伸至臨江一側的窗臺;這個600余平米鋪滿具有上世紀70代特色地磚的地面在觀眾的腳下,江對岸的樓宇圖像,確切地說是天賜的光芒引導著人們走向畫廊空間的盡頭。展覽的策展人曹維君對此作了如下的描述:在這塊充滿張力和懸念的地面上,分布著大大小小27個排水井,上邊覆蓋著鑄鐵或水泥制成的井蓋。它們形態各異,都是在街上隨處就能看到的。這有一種如同走在室外人行便道上的現場感。此時畫廊已不再是展出通常意義上的藝術品的地方,顧德新把它演繹成了一條方向未知的通道。與大部分型號稍小的井蓋相比,長達20余米的位于畫廊北側墻體腳下的鑄鐵排水溝和與之對應的在中庭大理石柱旁由水泥鑄成的排水溝則令人聯想到更加強烈的如同走在馬路上的現場感。從窗口回望,人行道一樣的地面,昏暗的燈光和十幾根柱子使畫廊的整個空間看起來有些象個老式火車站的候車室,只是人去樓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畫廊中庭的空間,給改造成了一個湖藍色的池塘,上面是藝術家撒放的密密麻麻的假蒼蠅。曹維君認為,這個池塘的設置為整個空間在維度上增添了多樣性,并在色彩、材料和質感上與四周的堅實強硬的地面產生了強烈對比。尤其是硅膠池表面折射出的外灘三號四樓至七樓中庭空間的景象,中庭空間的倒影這時在半透明硅膠池里則是反過來的縱深向下的效果,有如夢到地獄一般的心境。展覽顛覆了觀眾對滬申畫廊以及由此而來的對藝術空間的空間感覺。
靈感來自電腦游戲
至于這次名為 “2008.6.21”展覽,據陳浩揚介紹,取材于電腦游戲“模擬城市”(Sim-city)。這是一個1990年的模擬游戲,重點是建立一個虛擬城市。根據游戲規則,玩家先要指定一塊地方作為商業的、工業的或住宅的產權,然后他們將被給予資金去發展一個電網和運輸系統,以培育出一個可運行的城市框架。這個游戲的目的是為了連線基礎設施和物資,戰略性地實現一塊領域的最大程度的繁榮和效率。在這個游戲的背后是確保生存的長遠目標,因此,這個虛擬的城市的形成不僅僅是一個烏托邦的追求,而且是一種具有最強的資本主義邏輯的模型。
在這個裝置作品中,顧德新利用鏡子、三個大型建筑模型、影像和電腦打印在畫廊的現實空間內制造出虛擬的城市空間。陳浩揚指出,三個大型建筑模型的安置完全改變了畫廊空間的尺度,這個已經完全被中產階級化了的文化場所現在被懸置了。通過在建筑模型上安裝鏡子,顧德新混合了中庭中的綠色大理石和木頭柱子以作為一個被增加了的視覺元素,將觀眾置換到了一個間于人工的、想像的、同時也是極度物理的環境中。陳浩揚認為,他是用反諷和戲謔的方式質疑我們對發展和力量的癡迷。畫廊空間的功用并不僅僅是為了提升藝術品的閱讀或相反的,顧的目的是為了挑起兩者之間的分裂,因此要求觀眾們去沉思他們內在的矛盾。否定了那種只向公眾傳遞單一的意義的期望。
顧德新檔案
1962 生于北京,1987成立“觸覺藝術小組”。1988停止“觸覺藝術小組”活動,與陳少平、王魯炎組建“新刻度小組”。1995 解散“新刻度小組”。1989參加《中國現代藝術展》以及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大地魔術師藝術展》。1993 參加先后在柏林文化中心 荷蘭鹿特丹藝術中心舉辦的《中國前衛藝術展》,以及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后chr(39)89中國新藝術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