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的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越來越受到重視,活動越來越多,而高校博物館、行業博物館和私人博物館,這些“體制外”的博物館處境尷尬,有的觀者寥寥、門可羅雀,有的多年發展停滯,處于半荒廢狀態。
高校博物館:養在深閨人不識
華東師范大學的古錢幣博物館,收藏錢幣品種齊全、保存完好,但這個博物館一年中大約300名參觀者。
復旦大學文物和博物館系有一個高山族博物館,展示高山族豐富民俗藝術,展品中有泰雅族獨特服飾,也有排灣族精美木雕,但這個博物館一年接待的觀眾也只500人次。同樣的展品去年在上??萍拣^展出時吸引了數以萬計觀眾,不少參觀者感嘆:“沒想到學校博物館有這么精致的文物!”
高校博物館絕大多數觀眾是本校研究人員和學生。而復旦大學每年新生數量超過3000人,在校學生和教職員工總數超過5萬人,也就是說本校師生也少有人去參觀。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管理人員表示,來博物館參觀的主要是中小學老師和學生。
高校博物館為什么門庭冷落
上海市科教黨委曾在高校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是大多數高校的博物館只有50%左右的本校學生知道,有的博物館知曉度甚至不足30%。據了解,高校博物館從屬于院系和研究所,不會像省、市博物館那樣進行宣傳,更不會和旅行社合作,把校內博物館設計成旅游景點。不熟悉高校的市民不知道有這些博物館的存在。
行業博物館:脫離公眾
據統計,在上海,由各系統、各行業主辦的行業博物館有三十多個,包括印刷博物館、郵政博物館、公安博物館、民族樂器博物館等。
建館容易維護難,不少企業在建設時熱情高漲,但缺乏對日常經營維護的考慮,展品收集、展示設計都存在一些問題。因為場地、人員和經費大多來自相關企業和行業主管部門,連作息時間都和企業一樣。上海銀行博物館等博物館身處企業辦公樓,不少參觀者反映在大樓里找不到而團團轉。還有,博物館和主管企業一樣周六、周日休息,或者只接待團體參觀者,令不少參觀者掃興而歸。這些讓行業博物館與公眾越來越遠。
去年北京市對博物館重新登記,一批達不到相關標準的博物館被“摘牌”,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行業博物館。業內人士認為,多數行業博物館更注重為本行業樹碑立傳。展覽的重點是行業的各種成績,服務于本行業,而不是服務于公眾。
私人博物館:難成氣候
1905年清末實業家張謇創辦了南通博物苑。但很長一段時間,國內私人博物館發展停滯,直到1997年,全國四個私人博物館獲準建立。之后,私人博物館有所發展,而如今不少成立時轟轟烈烈的私人博物館已消聲匿跡。
上海博物館紀念館管理處的數據顯示,上海真正的私人博物館不到10家。大多數私人博物館的經營狀況不好,一般每天客流量多的幾百人,少的可能只有幾個人。雖然國際博物館協會定義博物館為非營利性機構,但現在國內不少私人博物館連付清每個月的場地租金都困難。
國外私人博物館的經費主要依靠基金會、企業的資助和藝術品投資?!八饺瞬┪镳^”是指與政府建立的“公立博物館”相對的博物館,并不是指屬于某一個人所有的博物館。比如收藏有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作品的意大利貝利尼博物館,就是一座著名的私人博物館。
國內的私人博物館更多是一個人孤軍奮戰,依靠收藏家或藝術家個人的藏品來撐起一個展覽。私人博物館之一何揚吳茜繪畫館,陳列的60多幅繪畫作品來自其創辦人畫家何揚、吳茜夫婦,最初租用的場地是其母親的房子。何氏夫婦表示:“繪畫館完全是靠我們多年積蓄搞起來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