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香港佳士得秋拍會上,蔡國強《APEC景觀焰火表演14幅草圖》拍出了7424.75萬港元,刷新了全球藝術品市場中成交價格最高的中國當代藝術品記錄。當代藝術品已在一些獨具慧眼的收藏者的推動下,“潛”入投資收藏市場,成為一只只“原始股”。
“從歷史發展來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自2003年起開始引起外界的關注,到2005年中國當代藝術更是呈現出了集體井噴的態勢,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幾乎是朝著幾倍、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價格猛增,國內拍賣市場發展迅猛高潮迭起。一時間,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北京橋藝術中心董事長馬振軒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十年前,購買張曉剛、方力鈞的一幅作品只需花費幾萬元,如今可能要花費數百萬甚至數千萬才可以買到他們的精品。馬振軒說:“可以預期,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以及綜合國力的不斷壯大,中國的藝術市場必然也會繼續呈現高速成長態勢。”
馬振軒告訴記者,根據他的觀察,收藏藝術作品若能配合時代的需要,加以具有前瞻性的投資規劃,則不僅能培植具有歷史定位的國際藝術家,而且可以保證使收藏者的投資最終價值連城。
馬振軒指出,歐美當代藝術收藏,是建立在大量深厚的學術研究基礎上的,比如安迪·達霍爾這樣的大師,美國研究著作有幾十本,內容非常豐富,收藏家可以清晰地知道他在美術界的學術地位,買起來比較放心。他說:“藝術品收藏的首要環節是考察藝術家及其作品的藝術史定位,這就必須看藝術家創作的本質是否獨特新穎。”
至于如何判斷一位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馬振軒提供了一個適合于普通投資者的簡單方法:除了像康丁斯基那樣能著書立說外,藝術家是否被編入教材也是一個標準。比如正在橋藝術中心舉辦《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回展》中國展的新意象派臺灣畫家陳錦芳博士,他的作品就已被編入美國大專院校《世界美術史》(Art&Ideas)一書的最新一章中。
談起如今熱鬧的中國當代藝術投資市場,馬振軒坦言,這其中潛伏著許多危機。他說:“在中國,因為藝術品市場起步較晚,不規范的現象十分嚴重,以畫廊和拍賣行為代表的一二級市場功能與責任不清等原因,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很大的混亂與無序,市場泡沫不斷增加,這無疑為真正收藏家和投資人的購藏行為增加了極大的風險。藝術品收藏或者投資不但需要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還得具備非常專業的知識以及深厚的學養,否則你所擁有的市場‘預期’很可能遙遙無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