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亮相的還有開幕展“個案——藝術史和藝術批評中的藝術家”。在藝術空間揭幕禮的儀式上,顧振清、呂澎、朱朱等藝術策展人還有一眾藝術評論家悉數到場,而藝術家的陣容更是龐大:張曉剛、王廣義、劉小東、毛旭輝、舒群……“85新潮”的一干老將和后來崛起的年輕藝術家們坐得密密麻麻。開幕展由呂澎和朱朱分別策展的兩部分——“藝術史中的藝術家”和“藝術批評中的藝術家”組成,集結了王廣義、岳敏君、劉小東、張曉剛、曾梵志、方力鈞等當代藝術界大腕,他們是最近這些年來拍賣市場與媒體的寵兒。
推動藝術:從書本到美術館
一個銀色的立方體矗立在“798”的中心區域,這就是由這些年來不斷走紅的建筑設計師王暉操刀改造的圣之空間藝術中心。它曾經是一組老車庫,王暉在其基礎上又新建了一些建筑。最終內部有3個不同大小、高低漸變的展廳,外帶一個影像放映室,總面積有800平方米。在一個曾經的國營大廠的廠區里,出現一座說到底可以稱為是“國營”的藝術中心,不能不說有些耐人尋味。
湖南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美術出版社當中,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大鱷,在2007年他們的碼洋達到了2.6億元人民幣。而他們的影響力也毋庸置疑,用呂澎的話來說,“我們其實一直在接受著湖南美術出版社的恩惠”。王廣義也記得,當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國外現代畫家譯叢”、“當代藝術理論譯叢”等書籍,是如何影響著他和他們那一代在資訊仍然不發達的年代,苦苦追索的藝術家們,“我們都是看著他們的書起來的”。
“我們一直致力于討論中國當代藝術的學術標準和理論體系,應該說在美術專業出版社當中,我們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背霭嫔绲纳玳L汪華回憶道。他和呂澎都認為,成立藝術中心,只是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又一步。“他們一直是把出版看作是推動藝術的事業,而現在建立了這個藝術中心,不僅是要通過展覽和出版來推動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制度性和結構性地來推動藝術的發展。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都一直在討論如何更好更完善地更制度化地推動藝術,現在這個藝術空間可以讓出版、展覽、市場都結合到一起,更好地完成出版社的宗旨。”呂澎如此總結道。
一條龍模式
最近幾年,“798”藝術區里經常出現大手筆的藝術中心,不論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還是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在中央美術學院的趙力教授看來,這些“外資的入場,反襯出的是國內藝術機構的不足”。而圣之空間藝術中心進入被他稱為“中國乃至亞洲的代表性藝術區”,正說明了,“國有企業成為藝術品跨行業精英的開始,這也是對國有資本負責任的做法”。他同時也是圣之空間藝術中心的藝術顧問,他的另外的頭銜是“藝術財富專家”。
“非美術館的美術館”是這個藝術空間主打的概念,在非營利性的美術館與功利性的畫廊之間究竟如何界定該概念,這個問題沒有得到回答。而中心的名字也讓人不由得聯想,空間的英文名字叫做SZ,讓人想到羅蘭·巴特著名晦澀的《S/Z》,而“圣之”則與“升值”諧音。
運營總監陳美伶則將空間的運營模式總結為“從發現藝術資源,到包裝推廣,再到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的共同實現的運營體系”,其中自然就包括了出版。出版物的多少,一直是藝術家的價值得以提升的重要環節,而圣之空間藝術中心與湖南美術出版社的近水樓臺的關系,讓這個環節能夠得以方便地實現。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畫冊通常還沒有ISBN,難以稱為正式出版物的今天,該空間的這種模式,大概會在藝術界掀起不小的波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