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兩眼炯炯有神,一米八以外的個頭,穿著破舊的衣裳,這個渾身土里土氣、充滿藝術氣質的人就是胡阿壽,是東方雕塑畫即越塑的創始人。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命名他為“民間工藝美術家”。
他的家到處堆著畫本和紙張。破舊的家具上,一切東西都擺得很亂,只有幾幅掛著的越塑,在雜亂中顯得格外端正。他剛創作完一幅新作,是為四川地震而作的。畫面上是子弟兵救災、母親抱著孩子和一只鳳凰,上寫“鳳凰涅槃,災后新生”幾個字。胡阿壽說,他要把這幅畫獻給地震博物館,以表達他對四川災區人民的深情和對子弟兵的敬意。
臨摹“大批判欄”
胡阿壽出生在紹興縣湖塘鎮陌塢村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就顯示出不凡的手工技藝,六七歲時,就學會了木工活、竹作活、油漆活,而且做這些活時,他總要琢磨點名堂出來。他最喜歡的還是十里湖塘的美景,總希望能把它畫下來,于是,涂涂畫畫成了他的一大愛好。
胡阿壽讀的書不多,初中還沒畢業,就當上了一名空軍雷達兵。他看見飛機起起伏伏,便萌生出要設計出一種最先進的戰斗機的想法。直到復員回家以后,他仍然刻苦鉆研戰斗機。五年后他背著圖紙,跑到北京空軍司令部,將自己設計的戰斗機告訴接待他的領導。那位領導看了后嚇了一跳,這個青年農民怎么這么聰明?但他設計的戰斗機已落后了二十年。那位領導囑咐他回去后要把自己的鉆勁用在合適的地方,為社會作貢獻。
胡阿壽回家后就確立了自已的目標:做個畫家。他用自己的巧手編好出好看的竹品,畫上湖光山色。從此,他一邊雕刻木、竹,一邊畫各種圖案,成為小有名氣的“畫花”阿壽。
“那時候,整天就是大批判,我沒什么事干就到處畫畫。大批判欄里有潘天壽、豐子愷、程十發等人的畫,我就把這些畫撕下來,帶回臨摹。沒想到,這些大畫家被批判了,也把才智惠及別人。”胡阿壽笑著,手一揮說:“現在我的畫有根基,跟他們都有點關系。”
吳山明、胡世慶、肖峰,是記者采訪時他反復提及的人。“那時候,我時常到杭州尋師,看望當時打入‘冷宮’的中國美院的吳山明,并真誠向他請教。每次到杭州,我都是步行著去。回紹興時,我時常選擇深夜走路。胡世慶與我同村,我跟著他讀書學到不少東西。肖峰是中國美院的院長,1985年,我拜他為師,專學油畫。”阿壽說。
“他年畫史為君續”
胡阿壽持之以恒,一步一個腳印,他的畫也畫出了名氣。從1979年開始,胡阿壽在紹興市群藝館舉辦了幾次個人畫展,他的畫藝很快被人看中,也因此先后進了紹興陶瓷研究所、紹興釀酒總廠工作。他畫陶瓷人頭像,在花雕酒壇上畫各種傳說。他對集雕、刻、塑、繪于一體的花雕藝術,有了很深的感悟,于是大膽突破,將油畫的創作手法運用到花雕壇上的人物創作上,獲得了不少人的贊譽。這為他后來創造東方雕塑畫帶來了靈感。
1989年,胡阿壽創作了一幅《夏熟圖》,是根據家鄉楊梅熟時的風景畫成的。楊梅樹下成熟的果實,笑意盎然的村姑,構成了畫面清新樸實的風格。這幅畫在報紙上發表后,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著名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馮其庸看到后,十分欣賞,作詩一首,“阿壽今年三十六,一幅楊梅紅且熟……阿壽畫筆迥且獨,自向農村寄所托。我識阿壽是人杰,他年畫史為君續。”馮其庸將寫好的詩送給了阿壽。
他并不以此為滿足,開始從各種雕塑、繪畫藝術中吸收營養,并從理論上豐富自己。“我要搞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他年畫史為君續,就是要做出特殊的成就。”胡阿壽說。
集油畫浮雕為一體
如何讓自己的雕塑畫別具一格,這是胡阿壽一直苦苦思考的一個問題。他總覺得油畫有缺陷,比如材料不好,時間太長容易裂縫等。胡阿壽想到了中國的桐油這一材料。桐油不怕水,耐高溫,越塑在運用桐油材料后,時間越長越堅韌。于是,他將一種浮雕與畫融合成一體,在光與色上進行獨特處理,反復試制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越塑藝術。
“這是我經過20多年反復研制才被人認同的,后來,專家們都建議我將其取名為東方雕塑畫。我花三年時間創作的越塑《87神仙卷》獲得了國家‘山花獎’。”胡阿壽說,
著名畫家吳山明認為,胡阿壽創制的新藝術,是繪畫與雕塑融為一體的產物,既是一種浮雕,也是一種畫,這種特殊的東方雕塑畫是民間低層社會感受的藝術反映。在吳山明看來,胡阿壽的東方雕塑畫“在傳統國畫基礎上,引入西方的油畫后,強烈的色與光對比,給人帶來了很大的視覺擴張,由于其作品是油畫加浮雕,既有油畫心理的透視,又有浮雕物理的透視,相互補充完善了視覺美。”
原中國美院院長肖峰說,胡阿壽的創作“塑中有詩,雕中見畫”,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拼搏在藝術天地
藝術的道路充滿坎坷與不平,成功的背后是艱辛與犧牲。一個農民要想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藝術天地,其中艱辛可想而知。胡阿壽的越塑,基礎材料是泥,因為是雕塑,他在勞作上、工藝上都十分講究,也格外辛苦。
身為農民的胡阿壽不懂得張揚,缺少了宣傳的理念。在藝術上只有一份執著和默默地追求,他因此付出的勞動比別人更多,這其中的苦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完善和發展他的新藝術,在創作題材上進行新的突破。“一年只賣兩幅畫過日子和彌補自己辦畫展的費用,其它的就不管了。”胡阿壽說。由于他不張揚的個性,使他的創作成就很少被人知道,也很少有哪個機構來關心一下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過“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這位畫家的生存狀況。
胡阿壽一直獨自在自己的藝術天地中拼搏,由于東方雕塑畫的獨特性,他也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傳人。近年,他開始潛心鉆研理論。“希望自己的探索將來有益于藝術。”胡阿壽這樣說著時,搓了搓他的大手。黝黑的臉上和著那一身的泥土氣,看起來他真的很像一幅越塑。
人物名片
胡阿壽,1952年生,紹興縣湖塘陌塢村人,東方雕塑畫(越塑)創始人,曾先后受到豐子愷、錢君陶、程十發、肖峰、吳山明等人指導,作品曾獲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國家山花獎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系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