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記者和雜志向我約稿,請我談談中國的經濟大潮是怎樣毀壞中國畫的。我的回答卻相反:齊白石、吳昌碩終生賣畫,而且以賣畫為生,他們還不是成為一代大師嗎?被經濟大潮沖垮,被山東小老板拖垮者,只能是庸才,而絕非天才。”
——陳傳席在6月16日《中國書畫報》上談“畫家賣畫的得失”。
畫家賣畫,本來無可厚非,在市場經濟時代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賣畫,不是中國畫面臨困境的原因,也不是大師難出的癥結所在。得失相倚,關鍵在于自悟自度。
■“比起越來越圖式化、風格化、單一化,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現代畫家,我情愿看面貌豐富多變的畫家的作品。特別是當代畫家,一個蘿卜一個坑,畫了人頭就再也不敢畫其他東西,畫了抽象就再也想不起具象是怎么畫的,畫了國畫就不敢涉及油畫,畫了現代就進不去或干脆排斥傳統……畫了幾十年,一成不變,看得都膩味了,難道畫得不膩味嗎?”
——匯東大壺在6月11日《文匯報》上談“當下風格單一化畫家何以泛濫”。
像齊白石那樣,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工筆寫意、詩書畫印,樣樣在行的畫家,現在還有誰?市場成功了,膽子變小了,哪樣好賣畫哪樣,趁熱打鐵何時休?
■“當代藝術‘泡沫’的漫天飛舞和‘天價’狂轟亂炸,那些老畫新作‘大頭’‘笑臉’‘綠狗’,在本質上毫無藝術價值可言,充其量不過是紀念性的符號工藝品,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順從資本游戲的金錢法則,無論從商品市場規律還是藝術規律看,這種‘泡沫’都是危害性的短命行為。”
——程美信在博客上說“決不能讓藝術‘泡沫’漫天飛舞”。
當代藝術很火爆,批評之聲也不絕于耳。呂澎反對“泡沫說”,理由是批評者具有“仇富心理”,甚至稱“預言當代藝術是否可能崩盤,這無異于預測中國的崛起是否有可能”,邏輯頗顯混亂。程美信持“泡沫說”,反駁呂澎有理有力,贊一下!
■“我們已經對學生采取了一系列的優惠措施,還舉辦了許多免費講座,沒想到還是這樣一個結果。”
——上海美術館日前公布了一份調查結果,顯示“76%的中小學生從沒去過上海美術館”。
免費的舉措固然好,但還不足以吸引孩子們走進美術館,深層原因蓋在于全社會缺乏良好的美育氛圍。改變這種現狀,亟須從兩方面著手:公共美術館要調整自己的功能定位,應當成為百姓接受藝術熏陶和教育的最好場所;家長和教師要從自身做起,改變功利心態,真心親近藝術,并有意讓孩子自幼養成逛美術館的好習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