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份,國內春拍已進入尾聲,多數拍賣公司都開始忙著清點戰果。雖然2008春拍總體成交尚可,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其中不少涉及到藝術品收藏投資理念方面,筆者下面簡單剖析一下,提醒收藏投資者注意。
多重藝術價值,少些盲目隨從
縱觀今春拍賣,筆者認為,當前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最大問題依然是“價值投資”理念的偏離。許多投資者過分追求投資與市場,導致藝術價值在相當程度上被市場忽略了,沒有擺在正確的位置上,價值與價格存在著較大的背離與偏差。
人們常說“存在就是合理,市場是對的!”這句話,但在許多市場中它已被證明是錯誤的!市場有其非理性的一面,資本市場無一例外。在股票市場,中石油(16.49,1.32,8.70%,吧)新股上市開盤價高達48元,許多人當初認為物有所值,當天換手率過半,但幾個月下來,如今已破了17元的發行價,當股民知曉市場的荒謬時,付出的代價卻是非常慘重的!
藝術品市場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價值與價格背離的例子比比皆是。近期匡時國際拍賣總經理董國強就曾發出這樣的感慨——“費了大勁征集來的‘謝稚柳藏宋元明清法帖’專場的總估價,還趕不上周春芽畫的一張《綠狗》”,頗有為當前市場價值偏離鳴不平之意。確實,在國內藝術品市場,“價值投資”的理念這幾年就沒有真正樹立起來,許多買家在選擇拍品時更多的是盲從“市場”。一些買家在選擇藏品時不是看重拍品的藝術價值,而是看它是否有“賣相”。更有甚者,有的買家明知拍品是假,但因有賣相,仍然敢買,這樣的行為與藝術品收藏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馳。
忽視“價值投資”的結果只能是市場充斥投機氣氛,價值與價格嚴重背離,投資風險聚集,最終使買家深度套牢,投資大幅縮水,付出高昂的學費!眼下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投資理念已到了該認真反思的地步了!
多重拍品質量,少盯公司大小
在國內拍場還存在一大誤區——就是買家投資者過分在意拍賣公司的大小,而不是從拍品的優劣質量著眼。買家看重大拍賣公司的信譽雖有一定道理,但拍品的好壞其實與公司的大小并無很大關系。
以筆者在2008春拍中親睹為證,今年春拍中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兩件令人眼前一亮的拍品《乾隆對題王榖祥花鳥冊》和《齊白石花卉草蟲冊頁十二開》,恰恰是在新成立的歌德首拍中出現的,齊白石晚年95歲所繪的《花卉草蟲冊頁十二開》更是堪稱“齊白石冊頁第一”,以2464萬元創造了齊白石作品拍賣紀錄。其“王大山珍藏近當代書畫專場”也博得市場好評,成交率達100%,為書畫市場調整以來近兩年所罕見,可見新小拍賣公司照樣不乏精品。
同樣,今春匡時的“宮廷藝術品專場”也匯集了許多精品,如“清雍正斗彩‘張騫乘槎’小碗”(403.2萬元),清中期翡翠觀音(1814.4萬元),清中期象牙萬壽香籃(89.6萬元)等。這些古董瓷雜類拍品的水準絲毫絕不遜色于翰海、嘉德等老牌拍賣公司。
一些初入市場的買家盲目以為,大拍賣公司的東西更可靠,這就大錯特錯了。筆者今春看了幾家大拍賣公司的古書畫和近現代書畫,發現贗品多多。比較突出的如假文征明山水、假八大山人花鳥、假王鐸書法、假鄭板橋《竹石圖》、假齊白石、潘天壽、李可染、傅抱石等作品,應有盡有。如果買家自己不煉就火眼金睛,只認拍賣公司大小,少不了上當受騙。切記,你買的是藝術品本身,而不是拍賣公司!
多重真實成交,少被炒家忽悠
炒作和虛假成交一直是國內拍場的“老毛病”,2008春拍依然故我,特別是在當代藝術板塊。筆者以為,了解拍賣行情,一定要親自到拍場上去看、去聽,才能洞悉真實的行情,否則得到的數字都是虛假或片面的。一些莊家、炒家在拍場上去托盤、護盤,盡管偽裝巧妙,但終究會露馬腳的。
在今春當代藝術品拍賣上,一位新銳年輕畫家成為大紅人,作品很一般,說難聽點就像兒童畫一般幼稚,特別是在駕馭大畫上水平極差,但價格卻上漲迅猛,原來是莊家在背后玩弄“推手”。筆者與朋友在某一拍賣現場,湊巧坐在前面右邊二排的正是簽約該畫家的某某空間的莊家,只見這位手里拿牌三舉兩舉就把畫價抬到六七十萬元了,“自賣自買”的小把戲玩得挺高興,不知道的還以為畫家真火了呢!
在談到虛假成交時,一位拍賣老總向筆者表示:“我們也知道假成交不好,但現在大家都不想讓自己送的東西流拍,委托方自己到拍場上去護盤,我們也攔不住。”眼下,拍賣競爭激烈,為了不得罪客戶,拍賣公司有時只能是“睜一眼,閉一眼”。如此,就造成了假成交、假天價在市場里不斷滋生、惡性循環。
所以,對于離譜的假成交,投資者不可輕信。對于莫名的飆升價格、火箭上天式的行情,都要心里問個“為什么”,保持高度警惕,千萬別讓炒家給忽悠了!藝術品市場“做局”的手法很多,不要上了人家的圈套。
多重長期投資,少看一時行情
從剛結束的2008春拍不難看出,國內長期收藏投資的理念還沒有形成,買家們關注更多的是一時行情,把藝術品當股票炒的人大有人在。正因為大家都在炒短線,造成行情飄忽不穩,上漲的急,跌的也快,沒有后勁持久性。
以佛像為例,今春行情并不樂觀,估價高的明永樂銅鎏金佛流拍不少。佛像在內地真正熱起來也就兩年,短短時間價格漲了好幾倍,但收藏群體沒跟上,現在面臨回調,基礎不牢靠,行情注定是短命的。一個市場熱點出現后,不是從長期收藏投資角度出發,而是短期內一步到位,如今只能面臨尷尬境地。
當代藝術也一樣,在進入“最后的瘋狂”后,今春開始有“高處不勝寒”之勢。像王廣義《大批判·萬寶路》成交價才980萬元(未含傭金),遠低于人們的預期。買走周春芽《黑色的線條,紅色的人體》(319.2萬元)的買家當即表示:“今年行情比去年秋拍差不少,自己沒想到這么便宜就買下來了!”當代藝術在廣泛受到人們的質疑后終于顯露疲態。
藝術品說到底是一種中長期投資品種,但現實是不少投資者指望它能“春播秋收”,大家都渴望“快進快出”,這種把藝術品當成股票對待的做法導致市場的“急功近利”,以短線的心態來從事藝術品收藏,最終無疑將造就一批套牢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