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005年高峰后的調整,則是在宏觀環境非常寬松、收藏家及相關環節都擁有大量資金的時候發生的。上次調整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涉及文物藝術品較多領域,表現在市場的適度萎縮;而這次調整主要是由內部因素引起的,局限于繪畫藝術,尤其是當代繪畫藝術,表現在市場的重新洗牌,是一次結構性的調整。
可以說,調整使得中國藝術品市場逐步成熟起來。但是,同時也出現了以下結果:調整使得近現代畫家作品成交量下滑較大,而當代畫家自我炒作已成為一個最為普遍的現象,其價格標桿的作用已經從根本上失去了根基。收藏家和投資者在付出高昂學費、多次被誤導后,逐漸向理性的方向行進。這一時期,人們出現了較多的觀望情緒,懷疑與思考多于出手成交。在選擇投資對象和購買書畫作品時,投資者不再一窩蜂地跟進,瘋狂、盲目追捧名家的現象正在消退。
因此,投資者不再隨意高價出手,而更加注重藝術品的“真”、“精”、“新”及欣賞價值和升值潛力,用更多的機會去更仔細和慎重地對藝術家的水平、作品進行分析、研究。投資者們逐漸轉換投資觀念,不再為畫家的名氣所累,他們開始更看重作品的藝術含量和代表性,要求作品來源可靠、質量過關,開始注重真跡與精品。由此看來,這種理性會使中國藝術品市場朝著更健康、和諧、有序的方向運行發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