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學的研究一直都是許多哲學家和學者所關心的課題,然而,對“美”的定義和判斷卻是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著,審美的判斷主要是從觀念上進行的,觀念的變化決定著美學定義的變化。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即使是一般稱之為丑的東西通常也要用“美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丑”則令人生厭,通常很少被提到,好像一談論“丑”自己也會變得丑一樣,這便是“談丑色變”。其實,由于許多人都有“出丑”的經驗,所以“丑”應具有易于感覺和構想的優勢,它比“美”更方便于想象和表現。
為了讓更多的大眾能看懂當代藝術,理解藝術中“丑”的價值,不要讓他們僅僅認為藝術就是一些讓人莫名其妙的東西,所以討論“審丑”是很必要的。
藝術的“丑”并不是丑陋、惡俗、無恥、怪誕、恐怖……而是屬于美學范疇的,被傳統美學所肯定的奇異、奇趣、奇特和張揚個性等,“美和丑”之間其實沒有不可以逾越的鴻溝。就如劉熙載所認為的,把丑置于極點,使它變美起來,也就是趨向美的延伸。①“美和丑”之間是可以轉化的。如果將在豐盛美食之后喝一杯茶比作“美”之后“丑”的延伸,那么“品茶”就是“審丑”了。
藝術的“丑”一直存在于藝術歷史之中,不論東方或者西方,“丑”都曾經被許多藝術家所提倡。如中國畫家徐渭、八大山人、鄭板橋、石濤等,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新穎題材,奇異的構圖,充滿藝術個性的筆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百姓,比傳統美術更加自由。他們的藝術思想影響了中國20世紀以后的藝術創作,包括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及許多現代藝術家。徐悲鴻所提出來的“寧臟勿潔,寧方勿圓”就是這個道理。在西方藝術大師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作品中,經常將女性的頭像以立體的方法進行解構和重構,將五官當成無性命的“靜物”來處理,眼睛、鼻子、嘴、耳朵等都似乎可以辨認,卻是模糊的,但這恰好表現了一張如何努力都無法想起來的臉,雖然她的形象是“丑”的,但表達畫家的感情卻是最真實的。而雕塑大師亨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