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林散之獎獲得者宇文家林書法作品(局部)
近年來,對于書法傳承發展問題的爭論一直未休,如何繼承傳統文化、如何培養書法人才的話題尤為引人關注,6月6日在江蘇省人民政府、中國書協聯合主辦,江蘇省文化廳執行承辦的“2008·林散之獎書法雙年展”研討會上,書法家們表示,傳統文化是書法家個性化創作的源泉。對于一味追求創新的年輕后輩,他們強調,要在書法創作中避免“空心者說”。
書法創作避免“空心者說”
“沒有文化底蘊的書法作品,就如同一副沒有靈魂的軀殼,蒼白、呆板,絕對不可能經受住歷史的考驗。”書法家孫曉云強調,書法不要為了形式而形式,不能為了寫字而寫字。書法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是書法的靈魂,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母體只存在‘繼承’。她呼吁,書法家應該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不僅將書法傳承下去,還要不斷在形式和內容上將其推向新的高度。
林散之是當代草書大師,其書具有超凡脫俗的境界、深邃雋永的意韻,書界中人對其作品認識愈深,感受愈深。林散之生平推崇“志在與古人爭地位”。他將標尺放在這一高度,對社會地位淡然處之而向自己認定的境界不懈追求。林散之的書法,從其審美觀到形式技巧都對國內外書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江蘇及周邊地區的中青年受益尤多。今日南京乃至江蘇省中青年書法家總體藝術素質、創作水平、審美識見較高,都直接或間接、或多或少地得到過他的教導與影響。
記者從展覽了解到,一些獲獎的書法家通過親身體驗,指出當前書法界存在的一些問題。“70后、80后的作者在技術上是訓練有素的,但是要讓書法重返日常生活、抒發真實情感,深入生活應該各有角度。如今年輕創作者往往流于‘空心者說’。”書法家薛養賢說,這些作品往往技術含量很高,卻缺乏感染力。“林散之獎”獲獎者李嘯認為,“林散之獎”的參展者和獲獎者要努力去構建的并不是單純的書法創作,而是一種與時代相呼應的文化體系。
前不久,書法家沈鵬提出了“書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直接應對了當代書法和當代文化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得到了書壇的普遍關注。書法家徐利明認為,書法藝術的靈魂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書法創作不應一味追求技巧。書法要可持續發展,傳統文化一定不能丟失。形式要講究,但形式只是一種載體,不是靈魂。書法的靈魂是作品中透露出的一種情感。形式追求可以窮盡,而情感的追求是無止境的。
人才培養是重要環節
毫無疑問,中國書法在當代發展過程中出現種種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反映到一個基本點上:中國文化能否保持在世界文化多樣性中的獨特性,是中國書法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書法家白煦認為,保持書法可持續發展,書法人才培養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當代書法的發展中,書家越來越遠離文化和精神,徒存一些表面的形式。在展覽、活動表面的轟轟烈烈之后,人們很難看到它與當代中國文化的關系,也很難看到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具體作用和影響。因此,在培養書法人才方面,國家應該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長效的培養機制。
無論是追求古雅逸興的風格,還是在古意中銳意求新,專家們紛紛強調繼承傳統文化、汲取傳統文化養分的重要性。南京藝術學院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貢惇認為,如今的許多書家只會抄寫前人的文字。書家沒有了自己的思想、學識,這是丟失自我的突出表現。他強調,書法創作和書法研究絕對不能割裂。失去文化和精神為依托的書法,難以表現書法本體的意義,這是中國書法事業可持續發展道路上最大的障礙。“要清除這一障礙,使中國書法事業在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前行,要從源頭、從基礎問題抓起。我希望當下的中青年書法家要在文學藝術造詣上狠下工夫,因為創作和理論是并行不悖的。”他說。
關于書法可持續發展問題,書法家白煦還談到了當下展覽評選機制。“目前,書壇的評審機制正在不斷完善,但仍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他表示,相對而言,此次“林散之獎”的評審較權威,提名作者由中國書協選定,同時,江蘇只有兩個評委名額。并且江蘇評委不能投本省作者的票,從程序上保證了評選的公正。“書法展覽每年都有,比起‘林散之獎’,一些評選的公信力和公正度存在質疑,評委的主觀隨意性較大。我呼吁,這種重技法、輕內涵,忽視作品思想性和藝術底蘊的評審方式應該改一改了。”
此次獲獎的書法家均是在全國嶄露頭角的知名書法家,除了曾多次在全國參展并獲獎之外,有不少人還在許多專業賽事中擔綱評審以及擔任培訓學生的工作,他們從自身經驗出發,對此次展覽的缺憾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書法家們表示,“林散之獎”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如何能進一步推出可持續發展性的人才?“學養和書法技術是評委衡量作者的重要標準。技術評選上,應提供3種以上的書體參選;學養方面,在提供作品的同時,可提供一篇闡述書學思想的論文。這種復合型人才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書法家。”
書法是我國古老而又偉大的傳統藝術,它經過3000年的發展和創新,已成為祖國藝術寶庫中的重要財富。江蘇是中國書法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省份之一,在這片土地上,產生過許多舉世聞名的大書法家:隸書大家皇象、楷書大家李邕、草書大家張旭等。這一串閃亮的名字譜寫了一曲江蘇的書法史詩。江蘇省文化廳廳長章劍華坦言:“以‘林散之’命名此展的真正意義在于,讓更多從事書法的人認識到書法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綜合工程,它需要全社會協調配合。江蘇雖然是書法大省,然而書法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當代中國文化的呼應,更需要每一位書法家的配合。只有這樣,中國書法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在全社會的推動下,健康前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