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羅夫斯基自畫像(1972)。他認為,每件作品都是藝術家的自畫像。
美國雕塑大師喬納森·博羅夫斯基(Jonath
今年66歲的博羅夫斯基以《手拿榔頭的工人》、《走向天空》一系列大型公共雕塑著稱,后者位于卡塞爾市車站前文化廣場,已成為該市的標志之一。紐約、首爾等城市也擁有他的作品。在當代藝術越來越成為“小點子比拼”和奢侈商品的今天,博羅夫斯基仍然抱著樂觀的心態期望藝術能夠提升人類的精神,他期望自己的公共雕塑能喚起人們對于生命、信念、希望的共同感受,讓人們產生關聯和更多的相互理解。
特殊簽名 每天數數讓我內心平靜
新京報:這是你第一次在中國舉辦個展,但我發現中國美術館已經收藏有你的一張畫《吹笛郎》,是德國收藏家Ludwig捐贈的。有趣的是,你用數字作為簽名。
博羅夫斯基:是的,我從1969年起就用數字作為自己的簽名了,我每天數數,每創作一件作品結束的時候數到多少就寫在上面。無論是畫畫還是做雕塑我都寫上數字,這是對自我生活的記錄,是我心靈的意念,也把我所有的作品聯系起來。對我來說數字非常神奇,你我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國家,但是我們使用一樣的數字。
新京報:數數這種做法是不是受到禪宗的影響?據說凱奇(John Cage)、金斯堡(Allen Ginsberg)等人當時都很熱心禪宗那一套。
博羅夫斯基:不是的。也許他們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但是數數對我來說是讓自己平靜下來。當時我在紐約,看了很多,想了很多,寫了很多,但是做得少想得多,可我希望找到某種方式來簡化這一切,于是我開始計數,一、二、三、四,這樣慢慢進入到狀態中,讓自己從各種思考中抽離出來,讓內心得到平靜。
奧運雕塑 《人之塔》提醒“我們都一樣”
新京報:能談談你為北京奧運會創作的大型雕塑嗎?你是怎么和北京方面接觸上的?作品的創意來自哪里?
博羅夫斯基:每件事都是通過郵件!北京方面發電子郵件問我愿不愿參與,我發信說可以考慮,他們就把正式的邀請函發來了,我把我的想法、草圖和模型效果圖發給他們看,北京收到以后發給我合同。
這件作品是不銹鋼的幾何人形組成的一個塔,有28米高,所有的人像相互連接在一起。它的高度、寬度、數量等象征性的數字表達了特定的意義,這是一個肯定我們人類生命的結構,提醒我們人人都是聯系在一起的,我們都是一樣的。
新京報:在你創作的時候,作品的所有細節都是事先想好的嗎?還是在創作中不斷修正?
博羅夫斯基:對我來說創作中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我創作的時候感覺很多來自我個人的經驗,來自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來自我做過的夢,比如巨人、飛行等等。對我來說感覺就像是神一樣,是那種每件事物、每個人都相連的感覺。在我看來,每個藝術家的作品都是他的自畫像,來自他的內在的感情、他的夢想。是來自生活的東西激發我產生最初的想法。我要找到合適的形式來表達這種原始的沖動,就要根據這個場地、需求來完善這個作品。
新京報:做大型戶外雕塑項目,你需要和市長、文化協會的官員、工程師、規劃專家打交道,這和以前在畫廊做展覽不同,一開始你習慣嗎?當政府官員否決你想法的時候怎么辦?
博羅夫斯基:我當然遭遇過否決,但是這沒有什么大不了,事情還在繼續,有另外的地方另外的人可以選擇。大型的作品需要其他人的協作,這很正常。每個雕塑從構思到落成需要和很多人協商,這是一個挑戰。和政府官員、規劃專家打交道當然和藝術家是不一樣的。但是重要的是通過最終完成的作品把自己的想法滲透到世界,讓人們每天都能接觸到你的作品。我喜歡和其他人分享的感覺,我覺得自己的作品讓人們可以聯結在一起,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裝置《我夢想我會飛》。飛行、天空經常出現在博羅夫斯基的作品中。
人生歷程 從繪畫“進化”到雕塑
新京報:最初你是一個畫家,是什么促使你轉而從事雕塑創作的?
博羅夫斯基:開始的時候我畫畫,后來在墻壁上繪畫,對我來說在墻壁、天花板和地板上創作要比畫在畫布上有意義的多,但是我又覺得裝置要比繪畫更有力度,人
幾百萬人能看到戶外雕塑,這與在美術館、畫廊中展出一兩個月、只有很少觀眾的作品完全不同。這是我之前創作思路的一個自然的進化。1980年我做了第一個“擊錘男子”,然后漸漸就變成更大型的戶外雕塑了。
新京報:當你1966年到紐約的時候,那十多年流行的是波普藝術(Pop Art)和極簡派(Minimal Art),而你似乎要努力脫離他們的影響。但是他們對你還是有一點影響吧?
博羅夫斯基:對。作為年輕人我剛到紐約的時候,看了很多展覽,安迪·沃霍爾是紐約藝術圈的標志,他復制那些流行的符號,也有些人在模仿他,但我不喜歡那種浮華。我嘗試找到更個人也更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我創作的作品形象來自我的生活。
新京報:讓我們談談《走向天空》(Walking to the Sky)吧,這是你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我注意到它的第一個版本是一個男人走向天空,但2004年在紐約展出的時候變成了一隊各種身份的人走向天空,為什么有這種改變?
博羅夫斯基:這個作品源自我小時候經常坐在我爸爸的腿上聽他講故事:有個善良的巨人住在天上,爸爸和我一起到天上去拜訪巨人,談談回來以后能為人類做什么好事。這個作品的第一個版本是為1992年卡塞爾文獻展創作的,只有一個孤獨的男子走向天空,那時候我想這個角色很大程度上代表我自己。之后我給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創作了一個,這次是一個女性角色在走向天空,在那個時候,我就開始考慮以后有機會的話,下一個版本的雕塑應該是很多人走向天空。2004年,我被邀請為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創作一個臨時展覽的大型雕塑作品,于是,好幾個人從一個100英尺的不銹鋼柱子上走向天空,這代表所有人類從地上走向天空,象征著集體去尋找的智慧和覺醒意識,這是對“我們是誰”和“我們要去哪”的提問,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期望、想象……

為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設計的《人之塔》(效果圖)。

為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創作的《走向天空》靈感來自兒時的巨人故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