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部分鎮街以書畫展覽拍賣為突破口探索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書畫展吸引了眾多愛好者,書畫在大瀝有很深的群眾基礎。(本報記者 張嘉穎 攝)
這幾天,大瀝老板朱志忠正思考著怎樣將自己的茶莊裝點得更有書畫展廳的感覺;而里水鎮文化站副站長楊贊明也為里水鎮文化藝術展覽中心張羅著。無論是利用茶莊,還是利用里水鎮文化藝術展覽中心,朱志忠和楊贊明都在憧憬著打造一個集書畫展覽、拍賣等功能于一體的“書畫集散地”。
在南海乃至佛山,擅長書畫者眾多,愛好書畫者更是數不勝數,對書畫交流的需求也日漸旺盛。書畫交流的市場化運作由此進入人們的視野,并成為文化產業的一塊“試驗田”,而其背后,書畫只是佛山繁盛的本土文化之一,如何推動本土文化事業向文化產業進化,從而煥發新的生命力,著實引人思考。
畫作獲獎后便被束之高閣
5月16日一大早,住在桂城海三路附近的老吳便搭上公交趕往桂城東二村,他想跟畫友林伯商量事情。再過兩天,大瀝將有一場書畫展覽拍賣會,他想跟林伯一同前往。“這是我們書畫作品‘重見天日’的大好機會啊。”老吳說,自己創作國畫已近20年,也略有得意之作,但這些作品除了送人,很多只能放在家中書房自我欣賞,與外界接觸很少。
“有的畫家雖然作品屢獲獎項,但作品獲獎之后,大多只能鎖在書柜里。”里水鎮一位文藝人士說,現在給書畫愛好者提供作品交流的平臺太少了。
這似乎是愛好者的一種悲哀。“自己雖然喜歡畫畫,但總是自娛自樂,有時候覺得沒有動力。”老吳和林伯都表示,雖然自己精品不多,但還是希望讓更多人看到,也想觀摩更多畫友的作品。
文化產業化思維向現實轉化
無論是老吳還是林伯對市場的介入都有種渴望,大瀝茶莊老板朱志忠謀劃的正是如何將高雅藝術與產業化發展相結合。
4月29日,他在自己的茶莊“眾妙齋”里舉辦畫展,展出南海本土畫家近40幅寫意山水、工筆花鳥蟲魚中國畫。當天,愛好者擠滿了他的茶莊。“在平時的接觸中,能夠感受到書畫愛好者對于藝術交流的渴望。”朱志忠說,自己酷愛收藏,也認識不少書畫界的朋友,當去年底茶莊開業時,他便想把這里建成一個集書畫鑒賞、展覽、拍賣等功能于一體的書畫交流場所。5月18日的另一場活動更讓他的這一想法走近現實。當日,56幅國畫作品在此拍賣,其中的42幅成功拍出,所得款項捐獻給四川地震災區,書畫作者、收藏者等踴躍參與,足以讓人想象到這里將來的熱鬧。
“畢竟是第一次舉辦此類活動,路徑仍然不熟。”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南海區美術家協會主席梁煒彬如此評價“眾妙齋”對文化產業的試驗。而在里水,文化藝術的產業化思維也正向現實轉化。一個典型的案例是,里水鎮文化部門將里水電影院二樓改造成里水鎮文藝展覽中心,將書法、攝影、美術作品統一裝裱后展覽并向社會銷售,作品賣出后,該中心按20%分成。
“這是一種探索,產業化運作有利于激發創作者的熱情。”楊贊明說,雖然文藝展覽中心還沒完成裝修,但“文藝展覽中心將成為文藝工作者的交流創作基地。”。
調動社會力量
探索文化產業化路徑
有人將朱志忠形象地比喻為“文化經紀”,這也恰恰體現了他對文化產業的推動。但是他的書畫展覽與拍賣嘗試,從一開始就招惹了一些爭議。有人說,他這么做,只是為了給自己的茶莊增添人氣;而在很多人看來,朱志忠確實是一個收藏愛好者,舉辦書畫展覽和拍賣也是興趣使然,更何況是免費服務。“正因為有茶莊的存在,書畫展覽和拍賣才有經濟力量上的支撐。”朱志忠自己則這樣認為。
“此次畫展是一種探索,社會力量將成為展覽等文藝活動的重要力量,而不僅僅是政府推動。”在大瀝鎮有關領導看來,朱志忠作為一個民間老板,他組織的展覽和拍賣為本土文藝人士提供了交流平臺,讓更多的書畫愛好者能夠參與,對于政府如何發展文化產業是一種啟發。楊贊明也認為,文化部門應該將文藝市場化與社會公益服務結合,并努力培育文化藝術市場,讓更多的文藝工作者和文藝作品涌現出來,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無論是朱志忠的“眾妙齋”,還是里水文藝展覽中心,都在努力將書畫這種高雅藝術與市場相結合,只是一邊是社會力量,另一邊是政府力量。而在南海乃至佛山,如何讓更多的藝術門類,以產業化的面孔調動社會力量,激活廣大文藝工作者內心的創作沖動,吸取社會資源來推動自身的發展呢?這是一個亟待破解的文化發展課題,南海已經動起來了,要以實際行動回答這一課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