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家什么時候能擺脫"文革"時代的運動式藝術風?一遇到一個重大的問題就集體進行政治任務式的創作活動,還自我標榜什么"史詩"!這么著急于參與這種政治態度的表現.我認為這倒是藝術家對重大事件的不負責任的態度.大家千篇一律的照抄照片,幾乎是相同的表現形式.這樣的作品從表面上看,似乎是藝術家關心國家大事,關心民生的積極態度,而且讓人不敢批評!但只要你細細地想一想,這樣的作品具有怎樣的藝術高度?除了"中國偉大又偉大""中國人民同心抗災的凝聚力"等之外還有什么更深刻的東西?這些中國頂尖級的畫家原來也只是這樣的藝術態度,真讓我失望!如果藝術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中國只要有一個代表的畫家就夠了!
我不是說油畫不可以集體創作;但這樣的創作態度過于草率.比如網上發的一幫在北京的畫家與一幫在廣州創作的畫家,幾乎是相差無幾的藝術形式,同樣的作秀態度,同樣的玩技藝,卻缺少藝術中最真誠的創作態度.藝術家不是戰地記者只記錄這樣的一個事件,更重要的需要藝術家對這樣重大事件有更深層的思想,需要藝術更專注地思考更多不同角度的心靈的感受,創作出深入藝術家心靈的多樣性的藝術作品,才能更全面的反映抗震救災的精神與這件重大事件引起的對國家政治治理,對國人的道德素質等各方面的反思.我希望藝術家不必搶風頭,而是要先沉著深入的思考,對重大事件先有個體的獨立見地與感受,然后才用你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表現出來,這樣的作品才會有深的感情,才有震憾力,才有力量!否則你的藝術只是"客套話",只是假痛哭!
藝術界的新“雙規”:大,不一定就是史詩
布里亞特
汶川大地震后,藝術界出現了新的“雙規”:在規定的地點與時間內,由專人按照事先規定好的內容,二十多藝術家合作。
繼北京寫實油畫家們創作一幅大作品后,廣東的藝術家又創造了一個記錄,四十七個藝術家合作一幅反映抗震救災的油畫作品,并自封為史詩般的作品。看到這則報道,為其汗顏,類似這樣的災害,過去有過,外國也曾有過,卻從未聽說組織幾十人創作一幅作品,并自封為史詩。
按目前架勢,其他城市,肯定不服!藝術家,哪個城市都有?組織上百個藝術家都很容易,這樣的“雙規”記錄,很快就會打破。紐約“911”后,美國的藝術家怎么就沒策劃出這樣的好主意?中國作協的負責人頭腦還是保守了,如果也采取類似手法,幾千會員,一人寫一句順口溜,不也弄出一個記錄嗎?
大,不一定就是史詩,史詩,從來也不是因為“大”而成為。
北京寫實油畫家們,國內地位與影響力,尤其市場價值都屬于國內第一方陣,還未狂妄自封為創作出史詩版的作品?地方諸侯卻亮出自己的旗幟,按此態勢,也許幾日后,東北的藝術家就會勇敢站出來,挑戰這個記錄,記錄,是給同行挑戰的,史詩,卻是留給后人的。
美術作品,從來都以個性與個人的創作而著稱……
“集結”號一吹,而且還打著救災的旗幟,直接彰顯出主辦方短期內謀取轟動效果與功利主義的企圖,以什么方式捐款或做義工都可以,但千萬別打著藝術的旗號,更別追求規模上的大,大,不一定是史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