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木偶皮影就有45個
大賽評委會主任唐大玉介紹,中國木偶皮影歷史悠久,興起于漢代,發展在唐宋,興盛于明清;流行范圍廣,演出形式多,僅木偶就分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藥發木偶五種,深受百姓喜愛。
如今,作為一個弱勢藝術品種,木偶皮影正面臨著觀眾流失、后繼無人的境地。今年6月14日是我國第3個“文化遺產日”,目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各地木偶與皮影就有45個,但本屆大賽參加的只有15個院團的43個節目,搶救任務還相當艱巨。
高難度技藝:面臨嚴重失傳危險
泉州木偶劇團王景賢團長告訴記者,泉州獨具特色的提線木偶已有800多年歷史,保留著極為豐富的傳統藝術與精湛的表演技巧,如它的木偶粉彩細膩,神韻含蓄,是聞名世界的工藝珍品;它的線工繁復奇妙,每個木偶身上設置8至16條提線,復雜的多達36條,解衣、拔劍、接傘等各種特技,全靠演員精致準確的抽線功夫。作為流行于閩南地區的古老珍稀戲種,它的音樂糅合了南音和閩南地方音樂的幽雅旋律,歷代積累的劇目多達700余出。
去年,提線木偶大師黃奕(聽歌 blog)缺逝世,不少絕技隨他而去。全團演員現在不足40人,平均年齡超過40歲,保留劇目也不多,提線木偶的表演人才、傀儡調的演奏人才,以及雕刻制作人才等均奇缺。而培養一個木偶戲人才起碼需要10年:學校5年、舞臺5年。
推陳中出新:轉變思維走出困境
哈爾濱兒藝趙國忠院長稱贊大賽搭建了一個平臺,一批主題鮮明、富于創新的劇目脫穎而出,如獲最佳表演獎的人偶戲《假面舞會》,打破了常規的幕后幕前式的表演格局,開了全國木偶界先河;又如由演員當場變化雞和偶人的《布擬》,令人耳目一新;以及用聲光電等特技豐富皮影表現力的《羚羊飛渡》等節目,為木偶皮影走出困境注入了活力。但他同時指出,對大賽暴露的年輕人經驗不足、技藝太少、人物刻畫和表演還缺少內涵與深度等問題必須引起重視。有些東西,不要等失傳后再去挖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