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生絹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七十八歲的皮影表演老藝人靳生昌在徒弟周邦輝的配合下一邊演唱,一邊貼近幕布熟練地挑線操作。幾根細細的木棍牽引著幾個小小的皮影,形神畢現(xiàn)。這位演了半個多世紀皮影戲的老藝人,此時此刻,正沉醉在藝術表演的喜悅和忘情之中。
離皮影戲臺不遠處,皮影雕刻藝人靳永紅、雷吉林、劉國龍也正忙于刀雕彩繪。已呈透明狀的薄牛皮,在藝人靈巧的雙手之下漸漸生動、鮮活起來。
聽著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和笑聲,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文化館裴銀梅館長不禁有些興奮,她告訴記者:“這幾年,大通縣政府將皮影作為主打文化品牌,一方面大力培訓皮影雕刻和表演人員,努力使這項民間藝術后繼有人;另一方面不斷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積極參加各類文化藝術展出、表演活動,使大通皮影走出青海、走向世界。近年來,大通皮影曾多次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和全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在青海省第一屆民族文化旅游節(jié)上還獲得過表演金獎。”
皮影藝術在大通縣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在造型、紋樣裝飾、色彩裝飾等方面,帶有質樸、純正、粗獷的高原鄉(xiāng)土特色。2006年它即被列為青海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青海民族民間文化的藝術精品之一。目前,大通縣有10個燈影班子,120多名皮影藝人,每年平均演出1300多場次,觀眾達20多萬人次。此次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展,大通縣文化館帶了400多幅皮影作品參展,其中包括《漢藏和親》、《康熙王朝》等一些雕刻精細流暢、極具藝術價值的珍品。有三位雕刻藝人和六位表演藝人參加本次展會,觀眾除了在現(xiàn)場感受活色生香的皮影表演之外,還可以近距離觀看皮影藝人嫻熟細膩的雕刻工藝。
天空飄著的蒙蒙細雨,擋不住觀眾和游客欣賞皮影藝術的熱情。一位家住省城、年過花甲的李姓觀眾頗有感慨地告訴記者:“我是在陜西關中長大的。小時候逢年過節(jié)常常看皮影戲,一直對它很喜歡。現(xiàn)在家里還收藏著幾幅皮影作品,可那只是掛在墻上的藝術品,動不起來。今天能在這里看到這么原汁原味的皮影表演,真是過癮!”另一位年輕女士也高興地說:“我剛裝修了房子,正想買點裝飾品,這皮影就不錯,看上去挺雅致的。”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