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所、三峽博物館的多名專家坐鎮現場,進行免費的文物鑒寶、咨詢。從早上8點到下午2點,上千市民排隊拿來自家的文物,有瓷器、錢幣、書畫等,但九成以上被專家們鑒定為贗品。專家說,絕大部分僅是仿制品、民間工藝品,剩下不到一成的真品,時間最早不過明末清初,“品相都不太好,文物研究價值不大?!?
“市民拿來鑒定的這些寶貝,大多是現代仿品?!贝蠖鄷r候,專家一摸、一看就知道是贗品,他們認為相當一部分市民極度欠缺文物知識,提醒搞收藏還需理性。
家住渝中花園的吳先生小心翼翼地抱著一個“蓮鶴銅方壺”,自稱是春秋時期的,是祖父傳下來的,在家里已珍藏了四十余年,連親戚都不準隨意碰,搬家時還專門請人來“伺候”。三峽博物館的文物專家看后表示,真品在河南博物館,這個“蓮鶴銅方壺”是仿制的,吳先生連稱“不敢相信”。專家勸告說,其實此仿品做工精巧,也有相當的收藏價值,不妨當作藝術品繼續珍藏。
昨天的大規模鑒寶活動中,專家一律只鑒定年代而不說價錢,三峽博物館副館長劉豫川表示,這是因為鑒定只能給出參考意見,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他建議市民收藏時,不要只看書,鑒寶很大程度上是依據經驗,應多咨詢專家,多和業內人士交流。要多看真品,多積累有關歷史知識,具備長遠的收藏意識,切忌盲目跟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