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書法藝術的發展從來都是緩慢而無序地進行,進入古代中國書法史的書法家僅有張芝、索靖。古代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的碑刻只有《西狹頌》,刻帖也只有《淳化閣帖》。在這片土地上幾乎沒有產生過具有廣泛影響的書法家,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書法家,人數也不多。但甘肅大地上的文物卻對世界產生影響,對現代中國書法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有天水放馬灘秦簡、敦煌遺書、武威醫藥簡、居延漢簡等大量珍貴文物。
甘肅書法有大的發展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甘肅的書法藝術發展相當快速,緊跟全國書法發展的步伐,有相當大的建樹。但至目前,我們還是看到甘肅書法存在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甘肅是一個非常容易接納外物的地方,沒有大都會或偏遠城市的狹隘和排外,它對外在的新思潮新事物能很快認同和接受。但同時對當代藝術思潮缺乏深入研究,新的藝術研究成果無法在甘肅書法家的思想和作品中理性體現出來,更多的情況下讓人覺得完全是尚奇或者是葉公好龍。外地書壇有什么新樣式出現,甘肅立馬有人緊跟而上,毫不遲疑。但轉向也奇快,很快又轉到別一種風格上去了。書法家很容易改弦更張,見異思遷,不能對一種風格深入下去,就是這種習慣,使甘肅的書法家們往往找不準自己的方向,也無法為自己準確定位。
甘肅書法家相對學習和創作的獨立,使甘肅的書法家沒有門戶之見,可以隨心所欲,任意取舍,沒有形成許多地方普遍存在的地域書法特點。這與甘肅沒有書法領袖式人物有關,與甘肅多外來移民有關,也與甘肅缺少美術書法專業院校專業訓練有關。甘肅書法的創作過于隨意和跟風,必要的創作技法成為最突出的欠缺,風格的獨創性成為奢談。
甘肅的書法家普遍對本土的書法遺產不感興趣,結果使甘肅的書法家缺少歷史文化的滋養和藝術精神的熏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自有一方水土的精神和氣質,甘肅古代豐富的書法遺產沒有滋潤出甘肅杰出的書法家,是非常值得甘肅的書法家們深思的?!段鳘M頌》的霸野和放逸,敦煌遺書中大量作品的不拘一格,武威漢簡中的深邃和奇異,都深深地烙刻著西北地域人文的印跡,烙刻著西北人的性格和審美取向,這些現成的最契合我們心靈的東西卻被我們視而不見,這是我們的無知還是我們的無能?是我們認識不到,還是我們不屑一顧?
甘肅的書法是粗糙的,雖然全國的書法也并不精致。甘肅的書法家們引以為自豪的是這里的書法風格豪放和大氣磅礴,有一種粗獷的美、放逸的美。但果真如此嗎?讓我們看看甘肅的書法作品,普遍對書法的線條缺少推究,對線條和空間缺少必要的警驚和敏感,書法的線條輪廓相當多的都是模糊的、粗放的,線條的起始轉折顯得局促和隨意,線條分割空間缺少相應的理性和精當,盲目性和隨意性很強,雖然自然奔放,卻缺少書法作為藝術應有的技術難度。
甘肅的書法作品充斥著粗俗和任性,偏執的跟風,這恰恰是甘肅書法的致命弱點,也是甘肅的書法家缺少必要專業訓練的證據,因為在大筆縱橫馳騁的下面是對線條和墨色的無由揮灑,徒具其表。在藝術上,我們不能將粗獷與粗糙混淆,不能將恣肆與張狂混淆,盡管它們之間往往難于區分。恣肆有恣肆的精致,粗獷有粗獷的細節。放逸不是沒有章法,狂放不是狂妄。正如瀟灑不是散漫,秀雅不是萎靡一樣。
甘肅的書法家們的創新是一廂情愿地肆意放縱筆墨,毫無由頭地制造粗糙無節制的線條,近于變態地扭動結構,絕大部分揮運毛筆的手都處于失控狀態,筆下形象變得浮躁、幼稚。偏鋒橫掃、扭動結構、顫抖線條、形式飄忽、字形封閉、空間混亂、情緒不清等,是甘肅書法的典型形象。書法家們越來越變得世俗而功利,對書法的深度問題沒有能力和勇氣積極思考和探索,對書法的發展不再有耐心潛心研究,對書法的未來變得一片茫然。
甘肅的書法家不知道如何變。一方面,甘肅的書法家普遍認為甘肅的書法不比其他地方差,盲目自大,自吹自擂。另一方面,存在嚴重的自卑,最明顯的就是對外地書法家的盲目崇拜。盲目的自大實際就是結實的自卑。不關注作品,只關注作品背后的“故事”。甘肅的書法家不敢正視存在的問題,不敢正視自己的水平,理解問題片面而固執。
甘肅的書法家中受過現代正規高等教育的人太少,限制了書法家的眼界和思想。普遍文化底蘊不夠,起點低,讀書又少,認識總是提不上去,將書法藝術僅僅停留在寫好字的水平,幼稚地認為,當上什么主席、副主席、秘書長的必定書法水平高人一等?!罢l的聲音大誰的作品就好?!逼毡槿鄙俑邔哟挝幕退囆g的熏陶,以為臨幾本帖就可以成為書法藝術家。
在甘肅,書法家各自自由獨立發展或許正孕育著書法個性的深度成長。作為本土書法愛好者,為這片土地上書法家們的浮躁而焦慮,也為這片土地上書法家們的茫然而嘆息,但我熱愛這片土地,它給了甘肅書法家無盡的精神養料和生存機會,雖然貧瘠,卻熱情奔放,應該說這里是養育藝術的肥沃之地,我們有理由努力,有理由使甘肅的書法藝術走上一個可以讓人感動的高度。
不反思是我們最大的無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