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后,山河同悲,大愛至深。以歷史的名義加強汶川大地震的文物保護,同樣應提上議事日程。
地震不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家園被毀,許多文物古跡也深受重創。來自國家文物局的最新調查表明,在生命隕落的同時,歷史也深深震痛。地面文物慘遭震毀,文物保護工作刻不容緩。應及時組織地震災區文物保護專家組,指導、規劃地震災區的文物保護工作,進行及時的文化遺產搶救;應強化救災過程中的文物保護意識,加大對災區文物保護的經費支持力度;應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先進技術按專業標準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對稍縱即逝的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心組織搶救性保護;應組織全國文物保護、規劃、考古、博物館、歷史等專業隊伍,對地震災區的文物保護工作給予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應開展重災應緊性文物保護的決策應對系統的探索和研究,以建立抗災性文物保護的長效機制。
留存地震遺址,保護災情實物,見證大愛史實,守望精神家園,規劃和建設地震遺址博物館,已是題中應有之義。“以生命的名義珍愛生命,以不屈的精神重建家園”,是地震遺址博物館的主題。在這個主題之下,可演繹成“地動山搖,遺址為證”、“緊急應對,奮起救援”、“珍愛生命,不屈不撓”、“大愛無限,江河動容”、“暢通信息,重視科技”、“科普為先、科研為重”、“挺起脊梁,重建家園”、“人與自然,永恒話題”等副主題,建立相應的展區和展館,努力凸顯定格和警示、真實和完整、見證和啟迪、紀念和緬懷、保護和探索、科普和科研等主要功能。在那里,可有令人震撼的遺址館、特大災難的紀念碑、地震知識的普及廳、氣壯山河的愛心柱、緬懷親情的憑吊欄、催人奮起的影視屏、塑造靈魂的文藝苑、國際災情的信息庫……在那里,莊嚴肅穆,正視災難,重視生命,涌動愛心,守護安寧,凈化心靈。
此外,通過這次地震,我們應該更加認識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今后,我們要在古建保護中建立防災機制,時刻考慮災害發生的可能;另外,除了對已有文物進行加固外,還可考慮通過“文物代管”等方式,將可移動的珍貴文物集中管理以實施有效保護。在刻骨銘心的特大災難之后以歷史的名義記憶歷史,以神圣的責任保護文物,從中正可以映照出堅挺的生命脊梁和不屈的民族靈魂。
四川:受損國保單位逾百
地震中,四川受災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突破100處,初步統計,全省128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79處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1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遭受損失;館藏文物損失1645件,其中珍貴文物148件。專家表示,數量還在不斷上升。
世界遺產青城山—都江堰橫遭劫難,魚嘴出現裂縫,供奉李冰父子的二王廟片區山體滑坡,秦堰樓下沉,戲樓、廂房、52級梯步、照壁、三官殿、觀瀾亭等建筑和圍墻全部垮塌。記者看到,昔日香火旺盛的景象已被斷壁殘垣所代替,瓦礫、磚塊、木塊,目光所及,一片廢墟。只有正殿前兩株參天大樹翠綠依然。周邊的建筑要么垮塌,要么已經見頂,基本被地震鏟平。從古堰景區通往二王廟那條斜斜的樓梯已被掩埋在廢墟中。書著“二王廟”三個大字的照壁,完全被毀,值得慶幸的是,存放李冰塑像的大殿和存放李冰兒子塑像的二殿雖然有不小的破壞,但塑像本身破壞不大……伏龍觀所有古建筑屋脊、屋瓦全部損壞,木結構斷裂,建筑嚴重傾斜,地面開裂下沉。二王廟總建筑面積12000多平方米,目前倒塌了1/3,嚴重損毀面積700多平方米,完全修復至少兩到三年,并要分三步進行。
青城山的道教古建筑群嚴重受損,屋脊、屋面幾乎全部毀壞;江油市青蓮鎮太白祠最重要的文物隴西院照壁、粉竹樓照壁和偏殿全部垮塌;平武報恩寺山門正脊斷裂,兩側琉璃墻前壁垮塌,殿內明代塑像手臂斷裂;竇團山云巖寺的魯班殿、東岳殿、天王殿、超然亭、春臺等古建筑坍塌;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彭州領報修院也稱“白鹿上書院”,災難降臨8秒鐘內,這座剛剛度過百歲生日的教堂就化成一片廢墟;閬中市張桓侯廟墻體嚴重垮塌,屋脊斷裂;同樣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綿陽漢平陽府君闕,南、北兩闕的主闕和子闕發生位移,闕身扭曲、錯位,部分構件脫落損毀,整個建筑已相當危險。
“汶川大地震,是有文獻記錄以來四川省遭受的文物受損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說。
甘肅:轉移館藏文物
來自甘肅省文物局的消息,5月12日的大地震造成甘肅省文物損壞現象十分嚴重。截至5月26日,甘肅省共有包括2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內的53處不可移動文物受損,各級各類文物收藏單位上報受損文物607件,其中有288件文物徹底被毀無法修復,此外還有20座博物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地震造成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天水麥積山石窟第5窟中龕右壁菩薩的左臂肘部局部破損及裂隙,右龕主佛右手扭曲移位,第133窟9號龕主佛右手腕部也出現了移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天水市伏羲廟古建筑群,宮門、儀門的立柱與墻面結合處出現2厘米寬裂縫,墻體邊沿脫落,先天殿東西北三面墻面出現程度不同的裂縫,先天殿暖閣九龍壁墻面傾斜,重檐第一層向外拉開,與九龍壁脫離。而宕昌縣哈達鋪紅軍長征舊址多數房間均出現構件脫落、榫卯拔裂、梁柱移位、墻體裂縫等現象。
與文保單位相比,館藏文物遭受損失更為巨大。地震造成隴南、平涼、天水等多家博物館的館舍不同程度受損。受災最嚴重的隴南市武都區博物館在此次地震中樓體嚴重受損,成為危房。平時儲藏在庫房中的400余件館藏彩陶中,就有300多件受損。天水博物館珍藏的國寶級文物隋代石棺床也在地震中被損壞。
甘肅省文物單位已將展廳及庫房內易傾倒的文物加襯后裝入箱子或囊匣內,或者從柜架上取下后置于安全地點固定,用桌子等物支撐柜架防止倒塌。天水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對高度超過1.8米的部分塑像用木料進行了支撐加固。對不符合文物安全保管條件的,實行資源整合,將文物移交到具備條件的博物館保管。
重慶:日常修繕更重要
在距震中300多公里的重慶,釣魚城、白帝城、湖廣會館等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地震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我們正在陸續對受損文物進行查勘,并已聯絡全國文物、建筑、地質等方面的專家,他們將針對不同受損文物的特點,詳細周密地制訂搶救修復方案。” 重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文物保護處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有“上帝折鞭處”之譽的合川釣魚城,曾經在蒙古鐵騎的踐踏下安然無恙,但在這次地震中,卻遭到了部分損毀。據釣魚城管理處負責人劉智介紹,釣魚城8道城門之一的“始關門”,在震后,城門多處墻體開裂,已處于不穩定狀態。目前,“始關門”已禁止游人出入。
此外,“三峽盆景”白帝城,在地震時震感強烈,白帝城廟門出現裂縫;“明良殿”屋脊損壞,屋脊上的彩繪被震落;“觀星亭”屋檐損壞較嚴重。重慶主城區內的著名文物單位湖廣會館也未能幸免。據該館岳主任介紹,會館內“禹王宮”的大殿、屋脊多處受損,“廣東公所”墻體傾斜,館內還有不少建筑出現瓦片滑落、墻體錯位等現象。
重慶自然博物館、八路軍辦事處舊址、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淶灘二佛寺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黔江、云陽等部分區縣的文物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所幸的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大足石刻受影響較輕。在去年遭受水災而垮塌的渣滓洞由于剛剛修復,也沒有太大的受災跡象。
目前,白帝城還正常對旅客開放,只是在受損的文物附近設立了警示標志;對大足石刻進行24小時值班監測;景區內還設立了專門的緊急疏散場地。
采訪中,許多文物專家呼吁,由于文物單位多為古代建筑,應該增加日常維修經費,避免年久失修,這樣才能讓文物經受自然災害的考驗。
陜西:大雁塔暫停登塔
受地震影響,陜西省56處文物保護單位發生災情,其中,國保單位29處、省保單位17處;308件可移動文物受損,其中珍貴文物41件。慶幸的是,全省迄今未發生一起不可移動文物和保護設施完全坍塌情況。
西安大雁塔外觀雖無明顯變化,但塔室內四面及券洞頂部2至7層有粉層裂縫,4至7層塔室有部分粉層成塊狀脫落。西安鐘樓二樓檻窗、檻墻、樓梯斗拱出現裂縫,柱頭上部椽子部分有脫離現象。寶雞市岐山縣太平寺塔、藍田縣的水陸庵、留壩縣的張良廟、西鄉縣的午子觀、勉縣的武侯墓、涇陽縣的崇文塔、周至縣的八云塔、韓城的北營廟等也受到損壞。
可移動文物受損主要表現為移位、脫膠、裂縫、斷裂等。其中秦俑博物館有7件兵馬俑“受傷”:一號坑兩件陶俑俑頭偏斜;二號坑展柜中的中級軍吏俑向右傾斜約5度;三號坑1件陶俑腳踏板、1件陶俑右披膊、1匹馬頭部及下顎部有輕度裂縫,1匹馬右前腿從原修復處開裂。寶雞市陳倉區博物館由于受震后文物收藏架傾倒,造成200件館藏文物受損,其中大多數為新石器時期陶器和漢代陶器。陜西歷史博物館1件漢代綠釉陶燈摔碎,1件魏晉時期陶俑腿摔斷,兩件唐代陶俑脖子斷開,3件陶俑不同程度受損。西安碑林博物館1件碑石地基東側下陷3度,碑身整體向東傾斜3度、向南傾斜1度。漢陽陵博物館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陶俑的制作工藝專題展柜中一件陶俑摔倒斷裂。
陜西省文物局組成文物防震救災專家組,分赴災情相對嚴重的寶雞、漢中、西安、渭南等市提出應急措施,對險情較重的建筑暫停對外開放,如大雁塔已不允許游客上塔參觀。
藏羌村落能否緊急“申遺”
地震奪走數萬生命,也摧毀了千萬家園。這家園,不僅有為我們遮蔽風雨的屋檐,還有承載了我們祖先特有文明符號的生活細節,如古樸錯落的村寨,如高聳入云的碉樓。能否對藏、羌民族聚居地的碉樓和村落進行世界文化遺產緊急申報,羌族舞蹈研究專家巫允明提出這一動議,受到人們關注。
羌族,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云朵中的民族”。早在2000年前的《后漢書·西南夷傳》中,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碉樓,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達十三四層,用以御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幾種形式,以石片砌成。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許多原本聳立在藏、羌地區的碉樓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據來自震區一線的文化干部介紹,目前位于山底的碉樓被毀壞得比較嚴重,山頂部分建筑保存比較完好。
古建筑專家羅哲文感慨:“我曾經去考察過,從都江堰一直到九寨溝,依山起伏、錯落有致的建筑造型,還有磚木混合結構,是中華民族建筑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朵奇葩。尤其是碉樓,實在令人驚嘆”。在國家文物局2006年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第二十七項就是“藏、羌碉樓與村寨”。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許多人曾為這一地區的碉樓以及古村落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奔走。在法國弗得瑞克女士10年來的研究樣本中,擁有獨特結構和星狀外形的高大古碉樓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的四個地區。其中三處集中在四川省甘孜、阿壩和涼山州地區。阿壩正是此次震區所在。事實是,這次地震波及的碉樓,只有部分毀壞,相當一部分得以完整幸存。
這是否意味著碉樓與村寨能夠做世界文化遺產的緊急申請呢?以馮驥才為代表的一批文化遺產保護專家一直在呼吁并身體力行,準備進入災區做調研。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史晨喧說,據《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業務指南》介紹,當某地在相關機構看來符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基本標準,并遭受到自然或人為的破壞,若不采取行動就將面臨更大的破壞時,就可以進行世界文化遺產的緊急申請。緊急申請可以不受兩大申請條件的限制:完整的申請材料;至少提前一年提出申請。
加快碉樓與古村落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進程,意味著這些古老的文明將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與管理機制,如果需要,還將得到人員、技術與資金的支持,并有可能同時被列入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文物局相關人士表示,充分考慮公平原則的前提下,專家的建議會納入視野。
據國家文物局調查,165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災,2766套文物受損,其中珍貴文物154套,青城山—都江堰和峨眉山—樂山大佛兩處世界遺產也未能幸免,川、甘、陜、渝等省市地面文物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創。挽救歷史文脈,修復精神家園,任重道遠,不能偏廢,本報記者從前方發回上述報道。
——編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