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288件珍貴文物被震碎
“最為慘烈,前所未有”,對于此次地震中文物受損的情況,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認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甘肅沒有幸免。
地震發生后,省文物局立即啟動了一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并于第二天組織文物專家分兩路赴災區查看災情及文物受損情況。5月30日至6月1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帶領專家組赴我省地震重災區隴南、天水的7個縣區,對文物受損情況進行了詳細調研評估。截至5月底的統計,全省8個市(州),包括隴南、天水、平涼、慶陽、甘南、定西、武威、白銀等共有607件館藏文物受損,其中珍貴文物61件。
據初步統計,此次我省因地震而無法修復的文物有288件,絕大部分是非常珍貴的陶器、瓷器等。“在文縣,有數百件文物被打碎了。”省文物局有關人士痛心地說。在甘肅省因地震受損的不可移動文物中,包括禮縣大堡子山秦先公墓葬遺址、天水麥積山石窟、天水仙人崖石窟、武威文廟等2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受到不同程度損害。16座博物館館舍遭破壞,其中隴南市武都區博物館館舍和館藏文物受損比較嚴重,有些已經成為危房。
同時,被地震毀壞的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口頭傳承的表演藝術等。目前,由于地震中文化傳承人的遇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損失難以估量。
3件“先秦國寶”斷裂受損
“地震對隴南文物是一次空前劫難,全市除兩當縣外其余7縣1區的文物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據隴南市文化出版局杜早林科長介紹。作為我國秦文化發祥地之一的禮縣,當地的文物古跡遭受了不可彌補的重創,青銅器、玉、瓷器、頭骨化石等22件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破碎、斷裂現象,其中包括3件在當地出土的先秦時期的國家一級文物青銅器。其次受損的屬宋元明代的各種瓷器3件,陶器6件,而1件犀牛骨化石已完全斷裂。聯合考古隊禮縣工作站庫藏文物中9件陶器損壞,由于這些陶器正處于修復和分類整理期,致使有的被全損,有的被摔破,成了瓦礫一堆。
“這次地震,甘肅共有4件一級文物受損,其中3件就是禮縣出土的先秦時期青銅器,它們存放在禮縣博物館,地震時從架子上摔下來造成局部斷裂受損,包括對鳳紋方壺(虎足斷裂)等,這些均屬大堡子山墓群圓頂山秦貴族墓出土的國家珍貴文物”,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3件青銅器出土時就有破損,當時被專程送到北京,由多位專家修復過。而這次地震中,青銅器再次受到重創,修復難度極高。“即使費時、費力粘合好,也是傷痕累累,不能恢復如初了。”
調查
隴南市至今沒有專業博物館
隴南是始皇故里、先秦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很多歷史文化遺跡和價值連城的文物。但遺憾的是,隴南市至今沒有專業博物館。
“應該說,平日里我們對這些極其珍貴的文物保護措施力度還是不夠,投入的經費非常有限。這導致文物在突發自然災害面前沒有一點抵抗力。據了解,截至目前,有著很多珍貴文物的隴南市沒有一座專業的市級博物館,代替它的是區級專業博物館,即武都區博物館。很多縣(區)的博物館只是名義上存在,實際上卻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單位,文物保護可想而知有多可憐,”省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員無奈地說。
專家組去查看文物受損情況時都感到很惋惜,由于沒有好的保護條件,文物基本上只是隨地堆著,根本談不上保護。“在禮縣,是文化館、博物館和圖書館三館合一,各占一層樓,所謂的博物館只是幾十平米大的幾間房子,里面根本沒有專業的木架、匣子等基本設施,很多文物就那樣簡單擺放著,甚至還用麻袋裝了起來堆放在地上。”
隴南“文物銀行”構想最終落空
眾所周知,四川綿陽市是這次地震的重災區,但有一個“奇跡”值得人們關注。地震發生后,“文物銀行”里除一只大瓷瓶由于放在地面被震碎外,其余5000多件文物完好無損,而留在原地的一般性文物幾乎全毀。
綿陽市實行的是“文物代管”政策,“文物銀行”集納了綿陽所屬7個縣市,包括北川、汶川等重災區的數千件珍貴文物,采取分類建檔、規范匣裝方式予以保存。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文物銀行”才讓數千件珍貴文物得以保護。
“其實,甘肅很早以前就提出要在隴南建‘文物銀行’,把當地那些得不到妥善保護的文物均歸納到一起。但數年過去了,該計劃一直都在‘紙上談兵’,而無法實施。”甘肅省文物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員告訴記者,建“文物銀行”設想完全出于對隴南地區的文物安全著想。早在2006年,多名政協委員向我省召開的“兩會”提交了在隴南建設“中心庫房”的提案,省文物局也多次組織人力想促成這件事件,還與政協委員一起在隴南召開過現場協調會,但最終沒有如愿。
歷史欠賬太多加重文物損失
地震雖然已經過去了,那些被損壞的文物有些已永遠變成了一堆碎片,更多的正在等待搶救修復。而當我們再一次面對這些受損的珍貴文物時,不僅會想,難道地震是造成文物損壞的唯一原因嗎它們在震前的保護又是如何的呢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因為歷史欠賬太多,基層文物保護意識太淡薄,加重了此次地震對文物造成的損失。
一位文物專家告訴記者,如果當時的“文物銀行”計劃能夠順利實施,這次地震也就不會摧毀這么多文物。拒絕“文物銀行”一定程度上也是地方保護主義的體現,很多地方政府文物保護意識太淡薄,在地方財力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投入文物保護的經費又是少之又少。沒有太多的資金用于文物保護和基本的場館建設,各種設施難以更新換代,文物的修繕就更談不上了。在文物保護不得當、存放文物的場館年久失修的情況下,地震無疑給文物帶來了‘滅頂之災’,其損失也應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很多文物長年得不到修繕和很好的保護,可以說,在震前基層有很多文物保護欠賬太多。
修復 修復重建至少需5600多萬
從文化的角度而言,歷史文物遺跡的價值在于其唯一性,一旦受損,其蘊涵的人文價值即刻流失,無法復原。不過,盡管原生態的文化內涵早已流失,但內在的文化血脈不會斷絕。甘肅和四川一樣,絕對不會放棄一件可以修復的文物。同時,甘肅也將接受“教訓”,在重建時著重提高文物保護的安全系數。
近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據初步估算,全國因地震受損文物搶救修復所需資金在60億元人民幣左右,整個搶救修復保護工作大約需要5年時間。
與四川文物恢復重建5年規劃的“前三年和后兩年”不同的是,我省初步設想要用8年時間,分“前三年和后五年”兩個階段完成文物重建恢復工作。“地震中受損文物的價值無法估量,修復這項工程需要花費的代價一時也難以準確預算,我們初步估算大約需要5600多萬元。當然,這不是最后的確切數字,專家組還要進一步評估,做出更為準確的預算。”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此次文物恢復重建的范圍將包括我省受汶川地震破壞及烈度在6度以上的44個縣、區,涉及范圍比較大。
據介紹,各市(州)、地區的文物修復工作將被納入當地政府災后重建工作系統中,采取逐級上報。先由各地文物單位向當地政府提出修復計劃和預算,后報送省文物局審查,指導意見將直接反饋省發改委審批所需資金。
災后重建首先考慮防震
通過采訪,記者得知,文物受損嚴重與文物保護的歷史欠賬太多有直接關系。那么,在震后重建時,我省是否會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呢又將如何防御災難對文物的破壞、提升保護水平
記者在甘肅省文物局《關于編制地震災后文物恢復重建規劃指導意見的通知》中了解到,在新一輪的文物恢復重建中,我省將采取“區分緩急,突出重點”的辦法,即集中搶救修復全國重點和重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優先搶救修復瀕危珍貴文物。在基礎設施里,要對博物館文物庫房、展廳、公共服務設施進行重建或加固維修。對館藏文物專業文物柜架、囊匣,改善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完善消防、安防、監測等基礎設施。此外,要將館藏文物的防震減災、安全防范措施等放在重要位置,開展文物防震減災技術的研究,盡快應用于文物建筑的修復、搶修和加固等工程措施,提升文物保護的科技含量。
綿陽“文物銀行”使數千件珍貴文物免損于災難,我省下一步在文物恢復時也將考慮建設區域性文物中心庫房(即文物銀行),將那些得不到保護的珍貴文物統一保管至“文物銀行”。此外,要請最好的文物專家對受損館藏文物進行修復,進一步維修加固或重建文物收藏單位的庫房和展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