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我們把這種富有人性的教育付之以實踐時,卻發現有很多傳統的及客觀現實中的因素給我們帶來很多困惑和阻力,外在的勢力及自我傳統給心靈套上了枷鎖,使我們負重難行。
首先,理想的教育信念及目標和社會層次的勢力及需求存在著矛盾。
無論是我們教育的目的,還是諾丁斯關懷教育理論,教育都是為了人,為了人的發展,是為了建立愛的關系,維系一種有意義的連接。
有人強調兒童的本體中心地位,主張在美術教育上為兒童提供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發展兒童個性、智力和創造性能力。也有人倡導少兒美術應以美術學科為基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主張以嚴謹地教學訓練來實現美術教育的價值。兩種對立的教育思想仍在共同影響著基礎美術教育。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美術學科更應負有母親般地關懷學生的責任。對待學困生我們會常常這樣說,為了不讓他(她)搞壞班級上課的紀律,請他(她)到語文老師那里抄詞語,美其名曰,為了提高他(她)的學習成績。作為學困生,老師即使送去了“關懷”和“幫助”,但他又會怎么想呢?他不會感恩,只會壓力更大。我們所從事的這個職業如果說就是為了教師自身的功績等如此功利性目的,那我們身為教師的責任及工作的意義又何在?
其次,美術教育中關懷的吝嗇與關懷教育公平性原則相沖突。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上是一種以情感為核心的“親情文化”。這種文化的致命弱點是愛有差等、親疏之分。從現實的人性來看,自己的兒女和學生在心中天平上有著一樣的比重嗎?有藝術天賦的學生和其他學生一樣令你喜歡嗎?答案無可爭議,當然是否定的。但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決定了的差等性關懷。
然而美術教師的工作是一種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的過程,更是一種創造的過程。學生是社會中活生生的人,有他自己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情感去教育學生。而今天的美術教育,教學在無形中卻受到兩方面的牽制:一是升學的選拔制度;二是培訓市場家長的功利思想。導致少兒走進美術學習的多,堅持發展的少,功利而為,快樂減少,學習疲憊,缺少了對兒童美術學習的人文關懷。
再有,關懷的傾情付出和回應效能之間存在著差距。
也許,作為美術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和牢騷,為學生付出了那么多,但他們手中的作品卻總那么索然無味。
其實,作為教者的我們此時需要自我反思,我們的所謂“傾情付出”,給予的是什么,我們怎樣付出的,是否強加與人了呢?其實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不要在乎畫得像不像,畫出來就是好的。兒童畫畫就是要訓練其大膽地畫出心里想的、嘴上說的、眼里所見的東西,圍繞這些東西不斷地充實豐富一張畫,才是大膽的體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