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種藝術現象蔚為風尚,廣為傳播并爭相仿效時,這種現象自身便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這種現象便會逐漸走向衰落直至消亡。重復前人是無意義的,重復自己則更可怕。藝術的復雜性、有趣性就在于此。
近日去京城看德國繪畫大師李希特展覽,無論是具象還是抽象,他都從根本上改變了德國表現主義畫風,與巴塞列茲、呂佩爾茲、伊門道夫等為代表的“眼鏡蛇”畫相比,李希特畫風的獨立性顯得尤為可貴,因而更具時代性。李希特給我的啟示是:畫得好是重要的,但建立在時代性基礎上的畫得好才是真的好。
什么都能畫,都畫得不錯,這就是李希特,照片寫實、冷抽象、熱抽象,裝置,他多變的藝術方式成為中國當代繪畫的主要營養,學他的人太多了,包括許多賣畫比他貴的畫家。
李希特的無所羈絆讓我又想起齊白石。齊白石的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工筆寫意、詩書畫印,無一不精,無一不妙,在各個領域皆達到常人難以望其項背的程度。我想這大概就是大師,一般畫畫的很難什么都行,大師難道就是什么都行?
比起越來越圖式化、風格化、單一化,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現代畫家,我情愿看面貌豐富多變的畫家的作品。特別是當代畫家,一個蘿卜一個坑,畫了人頭就再也不敢畫其他東西,畫了抽象就再也想不起具象是怎么畫的,畫了國畫就不敢涉及油畫,畫了現代就進不去或干脆排斥傳統……畫了幾十年,一成不變,看得都膩味了,難道畫得不膩味嗎?畫風單一的畫家是無趣乏味的畫家,如果他的才情沒問題,那么就是怕他人記不住他的作品,從而影響賣他的作品。運作智商超過藝術智商,這是當下風格單一化畫家泛濫的主要原因,也是產生不了大師的主要原因。
還是李希特說得好:我不遵循任何觀點、任何體系、任何流派,我沒有計劃、沒有風格、沒有什么不可動搖的東西……我逃避所有死板的束縛,我是不一致的、無所謂的、被動的,我喜歡不確定的、無界限的以及持續不停的變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