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人物畫是在繪畫國際化背景下產生的,它既區別于傳統中國人物畫,又區別于“新中國畫”。它屬于當代文化范疇。關注當代中國人物畫,等同于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
6月8日,“當代筆墨·2008當代中國人物畫家提名展”在上海明圓文化藝術中心揭幕。畫展由藝術家、評論家吳林田策劃,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長張培成為學術主持。來自國內外不同城市的三十多位藝術家的一百多件作品聯袂亮相。藝術家們以各自的作品為當代中國人物畫的當下狀態與出路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八五新潮后的中國美術,各種實驗型藝術應運而生,西方現當代藝術思潮的各種樣式,在二十年的時段內被中國藝術家充分演繹。中國人物畫在此種語境下的探索與變革顯得尤為活躍,人物畫家們在著力于全新的語言再創的同時,認識到,轉變與創造必需建立在本土傳統的基礎上,否則,再新、再奇的面目便難以成立。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既是屬于時代的,也是屬于歷史傳統的。時代性是藝術家介入社會生活的產物,歷史傳統則是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是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基石。變化著的時代,挑戰的是愈趨單一的程式,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也是藝術發展的規律。
當代中國人物畫當前的狀態是對傳統人物畫以及受西方當代藝術影響的貌似主流中國當代藝術的雙重出離,因而具有特別的品質與價值,它看上去是本土的,水墨與生宣是重要媒材,但只限于借助技術經驗;它無疑是當代的,但并非盲從,有主觀的自我獨立意識。
以秉承傳統筆墨的縱深感與精微度的人物畫家有一種胸懷古今的氣質,因而他們的個性呈現的方式是學養與性情,或許,他們的生活方式依然是故人式的,意趣、空靈、遁世、書香、雅集,他們可能不會太過刻意追求繪畫形式的突變,自然生發,順勢而為,漸修式的創作生活方式并沒有遮敝其圖式的時代性,同時更具有歷久彌新的文獻價值,對筆墨個性的在意使他們的作品顯得如此耐人尋味。在“當代性”訴求越趨空乏的時候,他們的作品反而更有個性。
從哲思、觀念出發,尋求在全球化語境中中國畫的文化定位,并確立符合國際審美經驗的當代圖式,是當代觀念類中國畫家的共同訴求。以水墨表現為主要手段,使畫面更傾向于東方氣韻,整體結構的現代性已逾越了以往中國人物畫的程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