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正是因為半路出家的關系,李家明的眼光和一般的收藏家有所不同,他會出于一個和陶器本身價值無關的故事而毫不猶豫地出價。所以,他這次在嘉定竹博物館展出的大部分陶器背后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那些經歷是輕快的,卻也和陶器上厚重的歷史一樣,值得回味。
幾年前,揚州郊區一處房屋拆除,李家明恰好路過。當挖土機深深地挖進土里,一只灰頭土臉的陶器露出大半個身體。它并沒有引起操作工人絲毫的憐憫——和碎石泥土一起落入了大挖斗中。李家明像任何一個被阻擋路途的行人一樣,并沒有在意。可是身旁的一位農民,突然發了瘋一般,撲向了挖土機的大挖斗,一只手抓住陶器口,另一只手緊緊扒著挖斗口。工人立刻警告這個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可他就是不下來。挖斗很快升到五六米高,眼看這個農民就要被倒入一旁的廢石塊上,他冒險地跳下來,幸好落在柔軟的泥土上。李家明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仔細打量這個為了一只陶罐“死里逃生”的人,難道是一位考古學家?上前一問,才知對方的確是當地農民,因為“聽說地里可能有寶貝”,所以才拼死冒險。可手里這個其貌不揚的玩意兒實在不像是古董,農民開始愁眉苦臉起來。說不清是感動還是什么,李家明當即讓農民出價,花了幾百塊買了下來。事后請教專家,居然真是一件北宋時期的寶貝。
又一次的偶遇依舊是和一位不懂行的農民有關。這位農民手捧著一只舊陶器,問李家明討一條香煙,為了感謝他的慷慨,就以那只陶器相贈。而今,這個寶貝的價格已升至六位數。
曾經被“賤賣”的陶器,都得到了李家明精心呵護。從那以后,李家明徹底迷上了那些陶器,廢寢忘食地研究收藏,拜訪行內權威人士。那段時間,家里的地板幾乎被書本完全掩蓋。以至于,雖然李家明不算是收藏界的頂級大師,但他卻能夠判斷,誰是真正的行家,誰是瞎掰的外行,而那些不懂裝懂的偽專家們更是逃不過他的法眼。
如此孜孜不倦,終于把自己喜愛的寶貝們收入囊中:北齊青瓷蓮花罐、南宋吉州窯如意紋碗,還有道光乾隆官窯中的如意碗、花口盆,精致得仿佛不曾被泥土埋藏過千年,圖案依舊清晰、色彩仍然鮮亮。每一次品味這些珍寶的同時,他也咀嚼著當初得到它們時的那些小故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