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手工營造的素白宣紙被創作的名義,以史無前例的巨大規模而消費、消耗,書畫仿佛為物欲的激素所催發的當下,王明明倡言并努力實踐“心跡自然”、“回歸自然”、“感悟先賢”、“學習傳統”、“敬畏”、“虛靜”等理念,潛心探求的精神,就顯得相當可貴了。他對于傳統的態度,自認經歷了“革命批判”而后“從批判中思考,到學習、繼承的曲折心路歷程”,清醒地認識到于現時多元的社會中,我們的批判多于繼承,盲目多于思考,自負多于自信;而在懷疑我們民族的氣氛中,又能產生怎樣的民族主體意識和大師呢?因而,王明明把此次的展覽名之為《懷古寄情》,又以傳統中國畫的舊有卷冊形式為依托,雖然所描繪的都是“西園雅集”、“東坡夜游”、“洛神賦卷”、“溪山興會”之類的舊典故實,卻在筆墨情致、精神溝通上深下功夫,化陳為新,吟唱新的心曲,令人手摩目賞之下,可以體味、聆聽到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一種雅化、凈化并現代化了的潛潛私語和美志。
不行乖戾的時髦,力求內斂和樸素雅正的格調,正是王明明為藝的可貴可取之處,他對于中國畫傳統的潛心致志也為我們做出了成功實踐的個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