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9日下午,為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的到來,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國際新媒體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了開幕儀式。來自3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世界頂尖新媒體藝術家為中國觀眾帶來一次前所未有的藝術景觀,集視聽,游戲,網絡,互動等新穎豐富的作品使中國美術館成為藝術科技的空間。
中國打造國際“新媒體藝術”概念
展覽由國際著名策展人張尕先生策劃,他長期關注并活躍于新媒體藝術領域,對中國和國際新媒體藝術有著深入的了解和獨特的視角。他曾策劃了多屆北京國際新媒體藝術展,而2007年在瑞士巴塞爾策展的“中國新方向”新媒體藝術展也同樣引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虛擬媒體藝術的關注。
本次展覽堪稱21世紀以來國際新媒體藝術最新趨勢的集合,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美術館舉辦的規模最大的新媒體藝術展。展覽突出了鮮明的主題性和學術性,圍繞四個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的主題站看,分別為“身離其境”,“情感數碼”,“現實重組”,“無所不在”,作品涵蓋從遠程信息處理到生物文化混合;從感應機器到衍生系統;從機器人的介入到影音的壯觀景象;從融入式環境到紀念標志性結構,這些作品突出展示了最前沿的藝術想象力,同時提出了對文化產物的最新感知,并反映和批判了一個以技術凝練滲透為特征的當代社會。許多展出的作品是在世界范圍內首次與觀眾見面,其中有華人藝術家蔡文穎,徐冰,繆曉春,許仲敏,吳玨輝,杜震君。展覽期間,中國美術館將與兩所中國著名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合作舉辦一系列藝術家講座和研討會。這些活動作為教育項目的延伸,旨在鼓勵年輕的藝術熱愛者理解新媒體藝術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內涵,開拓媒體藝術的實踐潛力。
宛若幻象的光雕塑,互動能力超常的電子機器人,后現代的全景式電影,置身于中國美術館,觀眾仿佛轉瞬間就來到了一個與平常生活截然不同的科技藝術環境里。
國際協力展現“新媒體藝術”全球浪潮
本次展覽由來自荷蘭鹿特丹的先鋒建筑公司(NOX/ Lars Spuybroek)擔任整體展示設計,該公司以敏銳的實驗性建筑設計著名。這次他們被邀請承擔重新定義媒體藝術展這一概念的任務。作為著名的建筑設計師,拉爾斯(Lars)施展奇思,整個展覽的設計把觀眾帶進似如綿延的山川湖泊,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黑盒子式的媒體藝術展示形式,為藝術作品創造了可感知的全景融入式空間。觀眾可以親自漫步在“山河”之中,以感受多媒體的沖擊力。今年春天敦煌藝術大展舉辦時,中國美術館的外觀曾“變臉”為敦煌莫高窟,這次,所有觀眾將通過一個由NOX帶來的具有飄渺詩意的大型裝置進入美術館,那是荷蘭藝術家Edwin Heide 的氣流聲場作品。
本次展覽是“相約北京——2008年北京奧運文化項目”,得到了文化部的大力支持,體現出“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展覽聯合北京皇城藝術館、阿拉里奧北京畫廊、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Pro Helretia瑞士文化基金會等文化機構為合作伙伴,相關的展示與交流活動也衍生展開。中國美術館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出版社聯合出版,彩印畫冊將在全球發行,在線論壇將在展覽開幕之前啟動,關注并討論展覽的各個主題。展前研討會已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合作舉辦,國際知名的藝術及教育機構共同參與。許多著名的學者以及媒體藝術專業人士還將參加展覽期間舉辦的研討會以及座談會,以此形成關于新媒體藝術及文化發展的廣泛交流。展覽同期還將展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收藏的經典藝術錄像作品和奧地利的LINZ的Arrs Electronica中心提供的獲獎動漫藝術作品,此外還舉辦歐洲媒體藝術節提供的國際新人錄像觀摩展。本次展覽將被視為中國當代文化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藝術事件,展覽將涵蓋當今最具創造性的藝術作品以及最新的藝術理論研究成果,致力于扶植新的思考模式,努力推動新穎的表現形式,將藝術創作融入科技化社會和全球文化的環境之中。
在談到本次展覽其中意義的時候,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強調說,“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第一步也許并不是產生實用性的產品,但它本身具有向應用性轉換的巨大潛力,并預示著未來的生活方式,藝術創新總是啟發人們對創造力產生新的理解,而這也是中國美術館在北京舉辦新媒體藝術的最大意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