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黑色的桑塔納2000型轎車載著敬庭堯和朵爾基呼嘯地沖出成都市區。
都江堰距離成都并不遙遠。然而,敬庭堯眼里卻透射出了另外一個世界:漫天的塵埃籠罩著一個倒塌的城市。人們渾身泥土,流著鮮血,正從瓦礫之中掙扎地爬出來,并且發出驚恐的呼喚。敬庭堯被面前的慘象驚呆了。
朵爾基在都江堰的畫室墻倒了,他的山水畫作品散了一地。所幸的是,朵爾基的父母安然無恙。那時,敬庭堯他們尚不知曉震中在何處,震級有多大。但是,憑著自己45年的軍旅生涯及30多年前參加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災的親身經歷,敬庭堯敏銳地覺察到這次地震的嚴重性,并清楚地認識到作為一名老兵的神圣責任。
敬庭堯就是四川人,1949年出生于射洪縣。16歲那年,他參軍入伍,后來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如今,敬庭堯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享受正軍職待遇和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
5月11日,敬庭堯赴川采風,收集創作素材。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讓這位年近6旬的軍旅畫家本能地接受了災情的命令,義無返顧地在第一時間主動跟隨救災部隊沖進汶川這個最險惡的地震中心。
二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許多地方交通和通訊中斷。戰友們大多無法了解敬庭堯的安危和確切去向。
按照地震前的計劃,敬庭堯5月11日到達成都,是準備13日經汶川去阿壩寫生的。他還要看望阿壩的玉珍。
6年前,敬庭堯去阿壩州若爾蓋草原寫生,得知一名叫玉珍的藏族小學生因家境貧困失學在家后,當即決定資助她讀書直到大學畢業。這年除夕,敬庭堯帶著自己的女兒來到玉珍家,送去年貨和學費。玉珍全家驚喜萬分,熱淚盈眶。可他們不知道,敬庭堯在翻越險峻路滑的鷓鴣山時,差點跌落懸崖。后來,敬庭堯又捐獻10多萬元積蓄,在甘孜州理塘縣曲登鄉海拔4500多米一個被稱為“最后的游牧部落”的地方建了一所藏族小學。從此,他每年都要抽出一兩個月時間去草原寫生,并看望那里的藏族孩子們。為了方便,敬庭堯還特意將自己在北京的創作工作室搬到了成都。
現在,敬庭堯當機立斷:直奔汶川。敬庭堯說:“那時我只想到自己是個老兵,人在災區,就必須隨部隊參加救災?!?/P>
于是,一身迷彩服的老兵竟然與第一批救災部隊一起,乘坐沖鋒舟,從水路進入了災情最重的汶川映秀鎮。
5月13日凌晨2時,敬庭堯在都江堰趕到了救災部隊集結的紫坪鋪水庫大壩。地震災難將他從軍旅畫家變成了搶險救災戰士。
“我要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災難現場,不是去采風,而是去救災?!本赐蛘f。
中午時分,敬庭堯終于隨部隊救災先遣隊登上了從紫坪鋪到震中汶川映秀鎮的沖鋒舟。靠岸以后,還要穿越10多里山路。“那哪是走,是爬!”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山上飛石亂滾,這讓敬庭堯聯想到20多年前在老山前線經歷過的“百米生死線”。
13日下午,當大汗淋漓、幾近虛脫的敬庭堯終于站到被夷為平地的映秀鎮廢墟上時,這位最早到達災難現場的軍旅畫家被眼前的慘烈震撼了。已經一天一夜沒吃、沒喝、沒睡的敬庭堯控制不住身體,倒了下去。同行的戰士們將冒死背去救命的一瓶水、一包干糧遞了過來。但是,敬庭堯舍不得獨享。“我少喝一口,少吃一口,災區的傷病員和老人小孩就多一口救命的水和糧啊?!?/P>
在不斷的余震中,敬庭堯與部隊官兵一起奮戰在映秀鎮的廢墟上。他時而俯下身去大聲呼喚,時而側耳傾聽,期待得到微弱的回應,希望尋找到生命的信息。戰友們多次把年齡偏大、體力有限的敬庭堯扶坐到地上,但這位老兵立刻就站起來投入了戰斗。
三
5月28日,敬庭堯帶著滿身污垢和疲憊回到了成都。人們都說,他是第一位進入汶川大地震災區的軍旅畫家。對此,敬庭堯很低調。然而,在汶川救災前線的半個月里,敬庭堯的心靈每時每刻都被所見所聞震撼著,感動著。
敬庭堯回憶說:“各方面匯聚的救災大軍和志愿者,不見有人統一發號施令,卻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救人,成為有序的戰斗集體。每救出一個生命,大家都會興奮不已。從廢墟里背出一位大娘,所有人都感覺像自己的母親獲救;從瓦礫中抱出一個孩子,又都像自己的兒女再生。只要有傷員救出,就立刻有人背著,或幾個人抬著,快速送往救護點,那動作,既快步如飛,哪怕給傷員爭得一分一秒救活的時間,又小心翼翼,生怕顛簸加重傷員的痛苦。救援人員中有人腳被瓦礫扎破,鮮血長流,也沒事般全然不顧?!?/P>
這樣的場景,每天都讓敬庭堯熱淚盈眶,他思考著:“在大災大難中,在廢墟上,有多么崇高的藝術美感存在。我是畫家,該如何描繪這樣的大愛,該怎樣記錄如此的深情呢?”
那天,敬庭堯突然發現,映秀鎮一幢尚未完全倒塌的樓頂上,一面五星紅旗在藍天下迎風飄揚,在廢墟上格外鮮紅。人們不約而同地朝著國旗投去了莊嚴而激動的目光,許多人淚流滿面。敬庭堯說:“當時,我一下子熱血沸騰了。這不就是抗震救災前線無數藝術美感存在的經典畫面嗎!那旗幟,猶如不屈的頭顱傲視蒼穹。身臨災區的軍人和受災群眾,看到國旗,就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就有了戰勝災難的無窮力量!”
敬庭堯立即從挎包里取出筆與紙,開始了自己進入災區以來的第一次速寫。十幾分鐘后,一幅包含深情的作品《廢墟上的旗幟》完成了?!斑@個場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內心深處!離開映秀鎮時,我還戀戀不舍地一次又一次回望那面仍然飄揚在廢墟上的旗幟。”敬庭堯說:“我要精心構思,把這個經典場景和它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奉獻給祖國,流傳給后人。”
此后,帶著創作的激情和記錄的沖動,敬庭堯堅持利用救災的間歇在廢墟上畫了又畫。一幅又一幅來自汶川地震災區的“特別報道”就這樣誕生了:
于是,我們看到了《生命之舟》。敬庭堯介紹說:“地震發生后,陸路交通癱瘓,解放軍官兵利用紫坪蒲水庫在汶川縣映秀鎮至都江堰段用大型水上運輸裝備轉運傷員、學生和災民,被當地群眾譽為‘生命之舟’?!?/P>
救援人員,夜以繼日地在廢墟中搶救生命。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力量去搶救?!皶r間就是生命”是救災人員的座右銘。在災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這樣,就有了速寫《虎口奪命》
舟橋部隊的官兵承擔水路運輸任務。他們精湛的軍事素質和敬業精神令人嘆服。這里是沒有硝煙的戰場,這是一場沒有槍炮聲的戰斗。敬庭堯畫出了《挺進汶川》。
《救援突擊隊》記錄了一隊隊血氣方剛的戰士從四面八方趕來。還是那一身迷彩服,還是那個大背囊,還是那口大鑼鍋,他們徒步前行,他們的目的地——汶川,他們的使命——救人。
四
5月31日,《美術報》以兩個整版打通的篇幅刊登了《汶川速寫·生命禮贊——軍旅畫家敬庭堯來自汶川地震災區的報道》,其中每一幅速寫作品都令人感動,受到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人們通過美術的形式,進一步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偉大精神和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氣概。今年70多歲的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著名雕塑家高照被敬庭堯來自汶川地震災區的這組速寫深深震撼。他稱贊敬庭堯是在用生命體驗特大地震災害來臨時的民族精神,以及這種精神所體現出的大美大愛。高照還認為,敬庭堯的繪畫功力十分厚實,速寫作品造型準確生動,線條疏密有致,藝術性極強。許多讀者也紛紛打來電話,表示自己對敬庭堯深入地震災區搶險救災,并積極以美術形式記錄和謳歌抗震救災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的敬意。
這是一曲生命的禮贊。敬庭堯讓內心洶涌的波濤噴涌在速寫本上,他要用自己的語言告訴人們:這就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敬庭堯說:“這次經歷,把我的藝術和人生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彼用鞔_了自己今后的創作方向。
近日,敬庭堯將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組織的宣傳活動,再到災區去。臨行之前,這位軍旅畫家告訴記者,他決心走遍災區的每一個地方,把自己融入災區群眾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