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利博達
安特·格利博達(Ante Glibota):著名的藝術史學家和建筑史學家,經濟學家,歐洲人文科學院院士。1945年6月15日出生,1978年接手管理巴黎藝術中心(Paris Art Center),1979年被正式任命為巴黎藝術中心的藝術總監,1983年被任命為館長直至1993年。1986年,被韓國首爾奧運會組委會聘請為奧運藝術策劃專員。1985年,美國建筑院(AIA)授予其為榮譽院士。同年起歐洲人文科學院(巴黎)授予他院士稱號。1999年美國政治科學院(美國)授予他院士稱號。
安特·格利博達,從1987年擔任韓國首爾奧運會藝術總監起,就開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近年來更是頻繁往來中國和巴黎,不僅參與諸多重要展覽的策展,還走訪中國藝術家的工作室,從事研究工作。最近,他的新作——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系列研究專著將要出版。由此,本報記者對安特·格利博達做了專訪。
次貸危機:
藝術品成為避風港
身為經濟學家,格利博達提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時,就指出這類波動通常會影響經濟的發展以及消費,但這種消極影響在藝術品市場卻并未出現。他認為這是好消息,說明藝術品就像黃金(198,1.49,0.76%,吧)一樣,可以成為規避風險的避風港。
他指出,全球藝術品市場從2005年后加快上漲,成交紀錄不斷刷新,新的藝術家特別是中國的藝術家開始出現在頂級拍賣會上,藝術品市場增長強勁,其中有張曉剛、岳敏君、王廣義、王慶松、楊紹斌、曾梵志等。他們10年前就進入了國際市場,已建立良好的聲譽,有許多買家都是成系列地收藏他們的作品,由此帶來的最大的問題是市場需求太大,沒有足夠的生產能力,因此可以判斷這些藝術家的價格還會上漲。
中國國內有些人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價格太高了,會崩盤。對此,他指出,其實這些人是在國際市場上,所以國內市場是不是認可無所謂。也有人認為,當前市場出現了西方買家炒高當代藝術后拋售給華人買家的趨勢。他說:“這沒有根據,因為我看到的買家華人不多,而是美國人、德國人、比利時人當中一些最好的投資家在收藏。無須擔心價格會有問題,價格還會上漲。我預期全球的藝術中心會從美國轉移到中國,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P>
中國當代藝術:
20多年前開始關注
“我是中國人的老朋友,與中國有30年的交往”,格利博達說:“從1987年擔任首爾奧運會的藝術總監起,就開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和中國藝術家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非常熟悉中國藝術品的流通、中國藝術發展的趨勢?!?/P>
他介紹,他最近將要出版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研究成果,包括5本專著和6部個人影像資料,涉及張曉剛、王廣義、岳敏君、王慶松、楊紹斌、曾梵志6位藝術家。這項研究工作準備了5年,其中透視藝術家的成長經歷以及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歷程,今年9月底之前以英語和法語出版。為這些專著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他們交往,觀察他們的作品。他還表示,近10年所有的工作都是關于中國藝術家的,他們在國外的展覽都去看了,包括曾梵志在新加坡的個展。他將會出版更多的專著,包括文革以后的藝術家,包括各種流派。他說:“我的專著通常會在幾年前就開始案頭準備,還會和藝術家交流,看能否找到共同的語言,一旦確定后會經常走訪藝術家。我還在做有關建筑的專著的準備,研究上海開埠到現在的建筑?!?/P>
“我還在中國參與策展工作,比如去年秋天在上海當代藝術館舉行的“共震-運動視界藝術展”,表現奧運主題,將在中國7個城市做巡展,在北京奧運期間將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展覽?!?格利博達他還說:“我還將在布魯塞爾做上海當代藝術家的展覽。今后2到3年里,在國際著名的美術館策劃有關中國藝術家的展覽。”
藝術中心:
上海應該是首選
他表示,中國的3個大城市北京、上海、重慶會成為藝術生產的中心,因為有非常好的藝術家。上海天然條件最好,居住著大量的從事商業的國際人士。上海應該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藝術品交易中心,上海是中國城市中的首選,有證券交易中心,是國際大都市。為什么上海對此興趣不大?
他表示,北京有很多的藝術村,集中了大量的藝術家工作室、畫廊。這是智慧的投資,藝術潛力的聚集。藝術氛圍可以吸引全國的藝術家匯集北京,國際買家去那里能夠發現好作品,因此國際畫廊也開始聚集,會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藝術城市。對此,他認為上海應該更多地從政策角度來著手。藝術家是跟著市場走的,上海需要更多藝術園區、更好的藝術環境、更多的活動,市場會隨之而發展,藝術家會吸引媒體,吸引買家,短期內會改變面貌。一定要從政策層面來改變。另外,租金的水平,也會影響藝術家的聚集。給藝術家創造更好的環境,吸引更多的藝術家,舉辦更好的活動,建立市場,資金一定會進入。上海有很多很好的建筑,但所陳列的藝術品很糟糕,公共空間要有更多更好的藝術品,可以改變環境。上海需要5000到6000座好的雕塑。上海有燈光,這些燈光只要稍作調整就可以成為很好的藝術品。到2010年,上海作為國際都市、金融中心、優秀建筑匯聚的城市,會成為藝術的城市。建設市場:
借鑒美國成功經驗
資金總是在找避險的途徑,金融投資越來越傾向于多元化的組合,因此越來越多的藝術品成為投資報告的對象。格利博達指出,德意志銀行在法蘭克福的3幢大樓里,陳列著世界各國的名畫,美國銀行近年來也大量投資,事實證明這些投資回報快、回報高。大集團也是如此,他是意大利電訊公司的顧問,知道公司收藏了7000多幅繪畫。這些收藏往往有很高的回報。1983-85年美國伊 利諾依的大陸銀行遇到財務危機,賣了著名畫家德庫寧的畫,結果當年5000美元買進的作品以200萬美元賣出。
他指出,歐美企業介入藝術品市場是從二戰以后開始的。美國在當時制定了法律,藝術品投資可以免稅,列入稅前開支。此后美國就涌現了許多基金會、美術館,20年間誕生了成千個美術館,結果是大量基金進入市場,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包括歐洲的主流藝術家也進入美國市場。紐約變得更有創意,創造各種環境、中介服務,使市場迅速發展起來。同時還舉辦各種活動,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這使藝術的中心從巴黎轉到紐約,那里有許多藝術家的天堂,比如蘇荷區、布魯克林等等,擁有許多美術館、畫廊、藝術學校,非常適合成為藝術中心。美國的主流城市往往都擁有5個以上的大的基金會,大多數由大公司成立。大公司這么做,不僅因為支持藝術可以免稅,也支持藝術有助于提升公司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而這正是大公司越來越關注的問題。他說,中國目前正經歷美國當年的過程,美國的經驗值得借鑒。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