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天保(左起)與嘉賓陳志成、陳萬雄、鄧偉雄、馬逢國、彭可兆于展場合照
18名家繪畫香江風情
地理與政治環境的因素,造就了香港成為一個多元化的城市,這個以商業掛帥的地方,卻云集了許許多多由內地來港,推動了藝術長足發展的藝術家們。由集古齋畫廊舉辦的「香江風情──旅港十八家畫展」,展出十八位由內地來港,建立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又對香港繪畫趨勢有巨大影響的著名畫家的作品。
各具風格 各有傳人
展出的作品來自十八位已故畫家,包括李鳳公、張谷雛、鮑少游、鄧芬、李研山、黃般若、顧青瑤、丁衍庸、梁伯譽、趙少昂、任真漢、彭襲明、蕭立聲、楊善深、方召麐、劉秉衡、萬一鵬及呂壽琨。
展覽是為慶祝集古齋畫廊成立五十周年而舉行,集古齋畫廊副總經理陳天保介紹說,這次挑選十八位旅港名家作品,共四十多幅,他們每一位都對現今香港的新一代藝術家產生不少影響。他們的共通點是,嶺南派人物較多,如趙少昂、楊善深、方召麐,然后來港一段時間,逐步形成個人風格,當中亦有部分曾往外國如日本留學,如楊善深、鮑少游、丁衍庸、任真漢等。由于這些旅港畫家來港后,有些在大學或學院中任教,如蕭立聲、萬一鵬、顧青瑤等,有些則教授學生畫藝,如楊善深、趙少昂、劉秉衡、呂壽琨、李研山、梁伯譽等,因此對下一代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陳天保補充說,部分畫家來港后,接觸了西方及東洋藝術,得到創作啟發,將原先的傳統技巧,糅合起來,自成一家,如方召麐、丁衍庸、呂壽琨等。其中以呂壽琨的發展最為明顯。呂壽琨早期的作品主要是臨摹古人,一九四八年來港后,開始專注于西方繪畫的觀念與技巧,后期發展至創作富現代水墨形式的禪畫,都是在香港的土壤中成長起來。
展覽的開幕禮已于六月二日晚舉行,主禮嘉賓包括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馬逢國及聯合出版副董事長兼總裁陳萬雄。
傳統繪畫 樹立新風
馬逢國致詞時表示,香港繪畫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因為抗日戰爭,內地不少藝術家流寓香港,從五十年代初開始,又有不少廣東著名畫家來港,在香港延續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一些原來在江南地區已有一定名聲的藝術家的定居香港,把上海及杭州一帶的畫風也帶到香港,促成了粵派和江南的繪畫畫風和技法的交流,使香港傳統繪畫樹立新風貌。
他認為,今次展出的十八家,包括:從江南地區及從廣東省來到香港,而發展出自己的畫風的畫家;糅合了中西畫法而成一家的畫人,現代嶺南派的領導人物;香港發展開來的新水墨畫派的創始人等各種畫風,這個展覽無疑是香港近數十年畫壇發展的一個很概括性的縮影。
「香江風情──旅港十八家畫展」即日至六月十日在中環域多利皇后街九號三樓集古齋畫廊舉行。配合展覽,集古齋與出版之門合作,將于六月七日下午三時至五時在域多利皇后街九號二樓,舉行「近代香港繪畫的幾個流派」講座,由本港收藏家鄧偉雄主講,查詢及訂座可電二五二六二三八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