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賣現場,可以明顯看到這兩個場次的拍賣速度很慢,比其他場次拍賣多耗費了兩倍時間。拍賣師和賣家都使用了足夠的耐心,去尋找這些拍賣品的新的價格。
整體--買家走向成熟
從整體上看,古代書畫拍賣,顯示買家明顯走向成熟。一些重量級作品,獲得了應該有的價格。八大山人的《瓶菊圖》,從1000萬元起價,經過數位重要買家的競爭,獲得了3136萬元的成交價,可以說是一個合理的價格。另外一件惲壽平《載鶴圖》,也獲得了超過3000萬元的成交,價格之高,略感意外。清代早期這兩件名作的成交,顯示市場對于“極度可靠”的作品,還是有大量資金愿意競購。
兩件值得關注的拍品
市場的動向,則顯示在另外幾件作品的成交與流標中。
佚名作品《貨郎圖》(圖一),以800萬元成交,是值得深度關注的。這件作品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舊藏品,2000年首先由朵云軒拍賣,當時價格是50萬元。2003年,由上海敬華再次拍賣,成交價是156萬元。這一次由嘉德拍賣再次推出的時候,已經是作為古代市場的最重要拍品之一。這是一件在現有藝術史中,不能夠完全找到準確時代的作品,大多數藝術史家認為這是元代作品,但是也未提供更多判斷依據。也有一些鑒定家以為是南宋作品。但是其作為最晚是元代作品,則毫無問題。面對這樣的作品,需要的是“背景知識”,以及“學術判斷”,這比一些完全“清晰明朗”的“白馬股票”,更多出需要學術勇氣的意味。這樣的作品,在以前不受重視,數年前的成交價也說明了這個問題,但是嘉德這一次大膽推出,期待的也是“讓作品本身去說服人”,800萬元的成交價,不能說很高,但是足以說明這是市場一次面對“非白馬股票”的重大行動。這樣的作品一旦被確認,上升空間是明顯存在的。
另外一件不很引人注目的作品,則是一件自日本回流的佚名作品《駿馬》(圖二),拍賣行似乎也沒有很看好這件作品,判斷為“清代”,因為畫面包含著一些不能夠看清晰的因素。但是市場的反映確實令人目瞪口呆,1.5萬元的起價,最后成交價是61萬元,大約有8位買家加入競爭。這件作品的成交,說明市場中已經有不少人開始關注早期佚名繪畫在拍賣場中的出現,而且這些人都在學識上比較自負。
佚名繪畫受關注
市場每年有大量佚名作品出現,從概率上說,其中必然存在極其珍貴的早期佚名繪畫,而市場從去年開始,也出現了一些資金開始關注這些作品,譬如說去年秋季拍賣中出現的《宮中賞鳥冊頁》,以88萬元成交,雖然現在很多鑒定家認為那并非早期繪畫,但是使用資金關注那些夾雜在大量佚名繪畫中的早期繪畫,顯然是去年和今年開始出現的苗頭。這也是嘉德四季拍賣中,大量古代佚名繪畫被反復追捧的根源所在。
為何有那么多人開始關注“現在有些難以鑒定”的繪畫呢?并不是收藏人士熱愛“冒險”,也不是收藏人士習慣“獵奇”,而是在于,中國早期繪畫,也就是元代以前的繪畫,在中國藝術品收藏中,存在無可替代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明代就有人說過,宋元繪畫是“正經”,明代繪畫則是“諸子百家”,其間地位是有明顯差異的。在前些年,由于受到“書本知識”的束縛,市場過于重視“諸子百家”,而幾乎沒有人敢于重視“正經”。
嘉德拍賣顯示的新生力量
世界藝術史中,對于宋代藝術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的人類藝術最高峰,是沒有任何懷疑的。在以往的古代藝術品世界中,人們面對早期繪畫,充滿了“恐懼”,以為那是非常難以判斷的東西,事實上,面對今天存世絕大多數早期繪畫的被公開出版,鑒定早期繪畫的難度已經大幅度下降,故宮博物院研究院余輝就在一個演講中說過,對于當代人來說,鑒定明清繪畫,我們不如明清當時人,但是鑒定宋元繪畫,我們已經比明清人要強了。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判斷。
只有在鑒定變得更加清晰以后,我們才可能更加欣賞宋元繪畫的市場成績。而不再僅僅依靠什么“著錄”和“印鑒”去衡量早期繪畫。正在進行的一個早期繪畫出版項目中的統計也可以看出,超過一半的存世確切宋代繪畫,并沒有“流傳有序”的特點,相反,大多數早期繪畫,是在20世紀,在學術發展以后,才被確認的,包括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
面對新的拍賣環境,我們可以發現,已經出現了一批新的買家,他們頭腦靈活,知識新穎,而且敢于突破舊有的框框套套,敢于用金錢來表達他們的想法,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市場分析和判斷,這就是嘉德拍賣中顯示的真正的新生力量——他們帶來的是知識,而不僅僅是金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