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壇不乏藝術家“衰年變法”的事例,但是像上海老畫家柴祖舜那樣古稀之年大變,而且是從一個畫虎名家變為抽象水墨的探索者,卻是聞所未聞。今天,上海文化基金會在劉海粟美術館推出了這個老畫家的創新之作。讓人難以相信的是,這些氣勢磅礴的抽象作品,竟然出自一個非常瘦小且患有帕金森氏綜合征的老人之手。
久藏于心屢遭挫
柴老耳背,說話聲音又極輕,采訪他是件困難的事——他聽不到你問什么,你也很難聽清他說什么。斷斷續續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探索中國畫的抽象表現手法,是他久藏在心卻屢遭挫折的夙愿。
1949年,15歲的柴祖舜入上海美專學習。一次,校長劉海粟看到了他的素描習作,便破格讓他從低班升入高班畫人體速寫。他跟隨眾多名師學習了油畫、水彩和國畫。他老師中的劉海粟、關良等,都是中國現代藝術的啟蒙者,其創新的藝術精神,對他的影響很深。1956年,他被分配到上海戲劇學院,成為新中國第一批美術老師。當時的歷史條件當然不允許他探索抽象藝術。他以蘇派寫實風格創作的《毛主席視察上海鋼鐵廠》曾經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關心,被廣為發表。改革開放后,他“蠢蠢欲動”地進行國畫的抽象探索,并與兒子虹耀編寫了《無筆畫技法》,但許多出版社因怕“犯錯誤”而拒絕出版。后來,總算有一家出版社同意出版了,不料責任編輯卻不幸遭車禍身亡,文稿及圖全失。接著兒子虹耀又病故。此事對柴祖舜打擊極大,他中斷了令他傷心的抽象藝術的探索,轉而致力于畫虎和宣紙油畫佛像。
火樣激情難熄滅
藝術之火是難以熄滅的。兩年前,柴祖舜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后,便向過去的畫風告別,他要在有生之年畫他真正想畫的畫。
他的抽象水墨大多畫在仿古御用金箋或古清皮紙上,國畫顏料和油畫顏料混用。其實在柴祖舜心中,抽象、具象、意象,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他的作品充盈著大山大川宏偉開闊、奔騰涌動的氣象,從中可以感受到這個看上去文靜木訥的老人,胸中隱藏著的火一樣的激情。
最近,四川地震的消息讓柴祖舜感到無比壓抑和哀傷。“四川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過去總是帶學生去寫生。”地震第二天,他把自己關在畫室,畫了一幅畫,交給朋友捐贈給慈善機構義賣。朋友悄悄告訴記者:“他的這幅畫完全是他當時情緒的宣泄,恐怕很少會有知音。為了在義賣中多募些善款,我偷偷把自己珍藏的一幅他畫的白色花卉替換下來捐掉。”朋友又說:“他過去畫的老虎供不應求,他說放棄就放棄了。他畫的抽象畫看得懂的人不多。”柴祖舜卻像聽到了,輕輕地說:“今后懂的人會越來越多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