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和時代及環境的相互聯系,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互動,使得藝術文化變得豐富多彩,并且越來越體現出它的包容性。同樣在高等教育這一塊,作為教師也陸續接受著這一現實。
因材施教 始終不失時代感
當代學生,有著與我們上學時相差很遠的心理。作為教師,深深體會到今天的藝術教育變得越來越困難。現在的學生和過去的學生有很大區別,包括“80后”、“90后”的新生代,他們有多方面的素質,有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個性特點,如果單憑我們過去的教育方式已無法“激活”他們多樣化的思維模式和個性特點。如果在教育方式上墨守陳規,那么很可能將會在教學過程出現“待機”狀態。課堂是活躍的,面對多少個學生就是面對多少個挑戰。他們有各自的“個性魅力”,這固然是好事,但在藝術教育中,共性是系統知識的后盾,在追求個性的前提下,首先得有一定的基礎知識。
在畢業創作課題中,我們憑借傳統的經驗和現代教學現象的結合,以認真面對現狀的態度來進行實踐。啟發個性,提高學生感受力,“順水推舟”促進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因材施教”的教學態度始終不失時代感。當面臨每個學生的原始創作動機時,教師便變成了學生角色,你得認真聆聽學生的講解。教師在此過程中,對他們的觀點加以提煉,使學生思路更加清晰,對生活中的感受更加深入,甚至能使學生更加自信,創作的積極性得到加強。
審美與創新 貫穿創作始終
審美觀是要學生以一個藝術家的心態完成作品,而不是完成一個平時的教學練習,創新就更是一個藝術家必備的條件。開始階段讓他們嘗試各種構圖方式,有的反復六七次最終選擇一個,達到自己認為最完美的效果。每個學生有自己的審美感和創新點,強調在質感、印痕、表現力、新材料、新肌理的運用等多方面開動腦筋,這是追求作品完美的有利途徑。這里有很多典型事例:如朱笑娟,在技術和材料上的嘗試,用去了整個創作的三分之一時間,最終利用油印代替水印的方法,達到畫面理想的效果;而張奕珅利用皮紙的透明度把已印好的畫透出來,產生一種文化時空感;趙波利用畫面“灰”的概念,產生一種黃土地“茫茫”境界;朱麗葉、朱蕾、朱笑娟、戈麗娜的作品體現出部分當代女性文化的個性特點;董一中的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反映當下的城市“上班族”文化;金顧晨以細膩的目光關注上海弄堂已經消失和行將消失的建筑,以期留住上海的文脈;趙波卻是農村的美好對現代城市的某種暗示;楊璐佳則用數碼科技來體現數碼與版畫的關系;陳天宇探索以多種手段反復表現同一細小的對象,從而暗喻看似雷同的個體生命的差異等等。同學能通過他們的眼睛看現實,老師在輔導時都為他們能夠獨立觀察生活和體驗人生而感到欣慰。他們的作品雖然是步入社會的開始,卻包含著無限生機和希望。
別讓教學出現待機狀態——從上大美院版畫專業畢業創作想到的
別讓教學出現待機狀態——從上大美院版畫專業畢業創作想到的
別讓教學出現待機狀態——從上大美院版畫專業畢業創作想到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