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秉明美術隨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
記得多年前董橋散文引進內地時,有人曾寫過一篇流傳甚廣的評介文章,題目叫做《你一定要讀董橋》。我敢說,愛藝術且好讀書的人,錯過熊秉明也將是一種遺憾。
淵博而專精,睿智而透辟,優雅而清明,質直而深切,讀熊秉明的隨筆,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享受。
“我沒有學數學,走上了文藝哲學的道路。但我能感到父親的數學是美的——他常說‘優美的推導’‘洗練的數學語言’——而且也是善的。我記得他在學生的練習簿上寫的優等評語是‘善’。”“我以為父親的道德力是這樣一種渾噩的、基本的、來自歷史長流的、難以命名的風。”讀過《父親之風》一文,我終于明白了數學家父親熊慶來何以能培養出藝術家兒子熊秉明。世間寫數學家的傳記或文章很多,這是最讓我覺得樸素動人的一篇。
“佛像藝術乃是用一個具體形象托出此井然明朗的精神世界,以一個微妙的造型世界之美印證一個正覺哲思世界之真……一如靈山法會上的拈花一笑,造型秩序的一瞥,足以滌除一切語言思辨,直探形而上的究竟奧義。”談雕刻藝術的文字讀過一些,但《佛像與我們》以不長的篇幅闡明中西雕塑觀的異同,讓我糾正偏見并重新打量佛像藝術。
“寫字實在是非常日常平凡的事,但同時可以是極其嚴肅、吃緊,連接到我們心身性命的事。”“在這里有哲學、有生活,也有‘游于藝’的俯仰徘徊。如果哲學是‘高處不勝寒’的峰頂,則書法是可以游憩流連的園地,所以可以說是文化核心的核心。”談書法的書,我瀏覽過不少,在當代人的著述中,熊秉明的《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熊秉明美術隨筆》收錄的《書與人》、《書法與中國文化》等數篇文章,也是言近旨遠,道他人所未道,吸引我一讀再讀。
熊秉明的隨筆豐富而駁雜,談羅丹的美學、非洲的藝術、吳冠中的畫、黃苗子的書法,也談顧城的新詩《遠和近》、翻譯家王道乾的軼事、科學家楊振寧及其母親,可見其廣博的興趣和獨到的慧眼。
宗璞說,許多書的歸宿是廢紙堆,略一瀏覽,便可棄去;部分書的歸宿是書柜,其中知識,可以取用;有些書的歸宿則在讀者的靈魂中。熊秉明的書便是如此。印在那里,化在那里,亮在那里。在人生的行程中,若想活得明白些,活得美些,都應讀一讀熊秉明。此言不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