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2008年的春季藝術品拍賣季以來,人們的神經似乎變得異常脆弱。美國經濟衰落的陰霾還沒有散盡,四川的地震災害又牽動著中國億萬人的心緒。外界的諸多變化無疑也會感染到藝術品市場的內部,這使得藝術品市場顯現出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目前的藝術品市場已經進入到一個相對的敏感期:首先,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現在都處于有史以來的價格高位,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形成所謂的階段性的價格頂部;其次由于價格發展已經超離了歷史的經驗,這樣使得我們對未來的判斷力大打折扣;再次,藝術品市場與社會經濟大環境的相關性愈來愈密切,外界的任何變化也會更加迅捷而直接地對藝術品市場產生效應。
一旦市場進入所謂的敏感期,人們會變得更加的情緒化,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變化的影響,而將個人理性拋之腦后。然而市場總是比所有的人都要理性,因為它有自己的規律要循,毫不理會人們的情緒波動。
事實是無論國際抑或國內,自2000年以后出現的這一波價格升浪的主要特征,是其行情熱點呈現出從近現代藝術向當代藝術的明顯移轉。這種“向前進”的癥候,除了受到學術展覽的導向、公共美術館的作用、全球收藏群體收藏趣味的轉向等等因素合力影響之外,在大行情之中市場對于資源的過度拓展挖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于是各種可能性紛紛在市場中得到變現,由此更進一步激發人們對未來的想象力。
從2003年開始,近現代及當代藝術的價格出現了持續性的暴漲,其激烈程度無疑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于是質疑之聲四起,泡沫之說泛濫。與此同時在行情的催動之下,投資性的資金開始入場,藝術市場的屬性隨即也出現激烈的轉化。然而在缺乏普遍共識的基礎上,投資性的資金在有助于藝術市場規模化的同時,也加劇了資本的流動性泛濫,于是人們放棄了價值投資的原則,往往只是依據短期趨勢而熱衷于短線的操作,其結果是投機的氣氛變得越來越濃重。
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或許只是一個說法,事實是2008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的確到了必須進行調整的地步,而自我調整總是比外力下的被動調整要積極得多。近觀現階段的藝術品市場,可以看到在現代及當代藝術的部分,出現了明顯的“名作”行情,其重要意義在于在注重趨勢的同時重新提倡重視藝術價值這一根本,而在另一方面,藝術市場的熱點也出現了“向后轉”的跡象,即對經典藝術的再度關心。
經典藝術在西方指的是印象派及其之前的藝術作品,而在中國則主要指古代書畫作品和古董。經典藝術的市場特點非常明顯,那就是門檻比較高。這里的門檻主要是指鑒別力,還有就是市場資源相對有限。前者決定了這一領域的參與者主要是具有一定鑒別力的收藏者,后者則將那些慣常以資本操作為目的的短線炒家擋在了圈外。而從歷史的角度加以觀察,經典藝術對于整體市場而言往往具有“避風港”的重要意義。
2008年藝術品市場對經典藝術的再度關心,充分反映出在目前眾多的不確定之下,市場正在通過自身的結構性調整來積極抵御可能到來的市場風險。除了通過熱點轉換而積極尋找穩定的市場支點的意義之外,經典藝術的價格漲幅,尤其是指標性紀錄的出現,一方面將通過防御性的策略重新凝聚市場的信心,而在另一方面則會沖抵當代藝術的市場風險。從2008年藝術品市場的情況來看,無論在紐約還是在北京,經典藝術的行情不僅具有明顯的抗跌性,而且還屢屢創出了新高,這讓人們看到市場結構性調整的有效性,看到了市場機制自身運作的有效性。與此同時,當代藝術“名作”行情的繼續延伸,也構成了支撐后市發展的更為積極的一翼。
藝術市場進入敏感期
藝術市場進入敏感期
藝術市場進入敏感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