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當代藝術創造的天價神話一個接一個出現,一些完全不用筆墨的作品動輒就拍出幾千萬美元,導致出現了此起彼伏的市場沸點,由此也帶動了投資人士的目標轉向——輕視中國傳統藝術作品,重視當代藝術的投資。但中國書畫植根于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經過千百年長期的發展繁育,已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內涵,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符號和象征,其魅力是不可否認的。中國傳統書畫的消費主體是否會隨著世界對中國的矚目而發生變化呢?
國內收藏家領軍國畫消費
中國書畫名家雜志社社長宋彬表示,隨著有購買能力的經濟富裕階層的出現,收藏名書畫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傳統書畫消費分幾個類別,一是將書畫作為禮品饋贈,以名書畫為禮品。送整箱的“茅臺酒”、“中華煙”有的主人已不稀罕;送現金,有地位的主人不敢要、不愿收;而送名書畫,既無傷大雅,又可傳之后人,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亂世藏黃金,盛世重收藏。”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變化,即便是普通人家也會出現美化居室、欣賞藝術作品的需求,家庭裝飾也把懸掛成千上萬元的名字、名畫提上了議事日程,帶動了家庭裝飾書畫的消費。但書畫消費的最重要主體還是固定的收藏家,他們的興趣集中在高端市場。此外,來華旅游或居住的外國人也會購買部分中國書畫,但主要集中在中低檔次作品交易上。
據畫家吳東魁介紹,中國書畫與“文房四寶”作為一種文化,給予中華民族以極其高尚的精神享受,筆精墨妙是人生一樂。誠如陸機所言:“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中國書畫注重表達意境與線條造型,形神合一,以結構組織為主,色彩明暗結合。詩、書、印、款識與畫相結合為藝術特征,在滿足人們視覺享受的同時,更能啟人智慧,怡人心神。書畫藝術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所以,向他求畫的除了國內藏家外,每年還會有一些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藝術收藏家登門購畫,中國傳統書畫在儒家文化圈里還是十分被看重的。
朦朧畫派創始人、著名水彩畫畫家朱軍山說:“中國傳統書畫按時間劃分,分為古代、現代和近代。從整體上看,收藏中國傳統書畫的還是以中國收藏家為主,在國內,以中國人居多;在國外,以中國華僑為最。中國收藏家的文化背景能夠更好地認識理解中國傳統書畫的精髓,了解作品的風格,辨別作品的真偽,人和作品可以通過‘藝術的語言’相溝通。而外國人收藏中國傳統書畫就比較困難,首先外國人在對中國傳統書畫的解讀上存在文化差距,一些藝術的語言他們并不理解,比如荷花的葉子用墨畫成黑色的,在他們心中就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葉子是綠色的,怎么畫成黑色的?這是中西方文化上的差距造成的;其次,外國人對于中國傳統書畫了解得比較少,很難辨別作品的真偽,也不清楚什么樣的畫比較好,除非是專門研究過中國傳統書畫的人,比如一些國外的漢學家比較喜歡收藏中國傳統書畫,他們看中的是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內涵。”
潘家園書畫的“平民路線”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當代油畫逐漸被各路藏家所關注,尤其是近幾年,大量資金的涌入直接導致中國油畫成交量放大,屢創天價,傳統的中國書畫已很難與其分庭抗禮。除了古代的名家書畫珍品由于其不可忽視的價值以及稀缺性,價格偶過千萬元外,中國傳統書畫的價格普遍走低,無論是成交總額,還是高價作品的成交價,都很難與當代油畫相媲美。不過這種局面只是在拍賣場上的現象,民間市場卻恰恰相反。
一說到北京的潘家園舊貨市場,人們的第一反應是撿漏,第二是人多,第三是鋪天蓋地的贗品。對于喜歡收集文玩、字畫、舊書的人,潘家園并不代表高端市場,但絕對是老百姓收藏的第一選擇。潘家園不僅規模大、東西全,而且還有一個個讓人眼紅的撿漏故事。
輕傳統重當代 "中國書畫"離國際市場多遠?
輕傳統重當代 "中國書畫"離國際市場多遠?
輕傳統重當代 "中國書畫"離國際市場多遠?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