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體守護孩子的母親、“夾縫男孩”和他的手舉吊瓶的同學、奮不顧身搶救傷員的解放軍戰士……汶川地震中的經典場面被中國寫實畫派藝術家們以充滿激情的筆觸凝固在畫布之上,長達20多米的巨幅油畫《熱血五月.2008》就此誕生。這一當今中國寫實畫派優秀畫家們集體創作的經典油畫作品,不僅在中國嘉德的賑災義拍中經過43輪競價,創下了3350萬元人民幣的拍賣紀錄,昨天,《熱血五月.2008》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展廳亮相后,又激起了到場藝術家們的熱烈討論。
作為此次集體創作的領銜人物,中國油畫院院長、油畫家楊飛云先生向記者透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創作細節。“藝術家們平時的活動相對獨立,能在短短幾天中把大家都聚集到一起創作,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們中有些人從外地趕來,甚至是拖著行李直接奔赴了創作現場。”楊飛云告訴記者,原來計劃大家合作一幅大型油畫作品,每人在畫面上添上幾筆,但是26位藝術家到齊之后,最終還是采取了自由組合的方式,在同一個主題之下各位畫家發揮了自己的個性,創作出十幅不同的油畫。
記者了解到,這些作品取材于地震中上百幅圖片,但并不是照片的復制,各位藝術家從中選取了自己需要的角度。記者看到,由著名畫家李貴君和石良合作的油畫中,北川中學學生廖波在夾縫中虛弱的狀態和求生的眼神被畫家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人們熟悉的另一位主角卻被畫家李貴君換成了一位柔弱的女生。她側過身子焦急地注視著廢墟中奄奄一息的同學,而自己伸展著布滿傷痕的纖細的手臂高舉著吊瓶,令觀者不由得心生憐愛。李貴君告訴記者,在地震相關的報道之中,北川中學的孩子們令他幾次落淚。“原來我覺得九零后的這一代只知道享受和關心自我,但他們在這場災難面前表現出的勇敢和承擔令我為之動容,因此我選擇學生作為創作的主體。把舉吊瓶的換成女孩子,不僅因為女孩是我平時擅長描繪的,還希望借此增添畫面的故事性。”在昨天的采訪中,藝術家們不約而同地表示,自己心中的激情被再一次喚醒,是他們能全心投入創作的原動力。由于要趕上拍賣時間,留給藝術家們創作的時間大多只有兩三天,這使得《熱血五月.2008》與畫家們以往精雕細琢的作品相比,整體看上去更像是寫實畫家們的寫意之作。對此,楊飛云表示:“這是一個特殊的作品,對于畫面我們不要求制作得多么整齊多么細膩,重要的是表現畫家們的情緒和投入的激情。畫面的完整性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宣泄。藝術家們應該把對社會的責任感凝聚在作品中,去表達心靈的感動。”他同時透露,自得知地震消息之后,畫家們已經分別在不同的場合捐款,“但我覺得只捐錢還不過癮,作為藝術家,唯有拿起畫筆才有參與感,我們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參加對地震災區的救助。”楊飛云還指出,這些年當代藝術界的畫家們都忙于表現自我,那種關注現實、關注社會題材的創作好像不時尚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該感謝這次地震激發了藝術家們對生命的關注,而這正是作品品質所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