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巴先生的藝術思想與中國美院的傳統精神相契合。這種契合從本質上是將文化作為至高無上的精神性來加以體認和致以敬意的。因此,博巴在教學中貫徹結構本質的思想,將繪畫的行為不是引向某種形式,也不是引向西方,而是引向更為實質又更具表現力的方向,引向繪畫的東方性的本體思考。這一形式表象的超越,使他與潘天壽先生能夠跨越各自的語言局限,鑄成文化心靈的溝通。這一溝通,這一東西方相氤氳的氣息,正是這一文化歷史事件的最為動人之處。
“江水如藍”。水本無色,如藍,即生命承受天道,一如江水承受藍天。天道既包括時代,又蘊含被開啟的生命本身。博巴用結構和強調結構的線條來表現事物,又用線條特有的“寫意”來抒發生命的顏色與激情,為中國的藝術青年提供了一條承受天道之路。這條路不僅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具有意義,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在新世紀的今天,都呈現著她生生不息的力量,呈現著藝術與生命相通的終極價值。當年參加博巴培訓班的各位老師,以一生的努力來實踐和體證這條道路,不僅構造了各美術院校最早的多元追求的格局,而且,還為中國的當代藝術創作帶出了蔥峰青嶺的無限風光。
1978年秋,我進入浙美油畫系學習,第一次看到博巴先生的《孤山秋色》,從此,對秋、對生命的輝煌有了新的認識。博巴的藝術可以視為我們這一代人對于西方表現主義藝術的視野中的第一道“風景”。這“風景”受著金一德先生、徐君萱先生及各院校的諸位老師的引領和傳授,深深地銘刻心中。在“江水如藍——博巴油訓班文獻展”開幕之際,謹以虔誠之心,向各位參展老師、向各位薪火傳承的先行者致以敬意!
許江
2008年5月18日
西湖南山三窗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