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就為藝術癡狂
藝:您曾經有過一段前往德國留學的經歷,而且那段時間還是處于您的事業上升期,能說一下是什么原因讓你有這個行動的呢?
陳:我覺得就是命運的安排。以前對于作為西方美術發源地的歐美就很向往,曾經有人在看過我的作品后就以為我在那之前就留過學,其實只是我當時還是通過看二手的歐美資料,領悟歐美的藝術精神。而那時正好有這樣一個機會,所以就義無反顧的去了。
藝:那時您已經35歲了吧,還可以那么的義無反顧,您以前的學生時代也是如此為了藝術不顧一切嗎?
陳:說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吧。那時候我還在上大學。國家對于外國的文化藝術交流遠比現在要閉塞。一次從同學那里得知上海明天要舉辦一次法國的繪畫展,激動不已,得知消息的半小時后就和另外2個男生一起,懷揣著5塊錢就奔向上海。那時候是80年代,晚上10點多一件沒有去上海的汽車,我們只好先從蕪湖“扒車”到馬鞍山,躲在運煤的貨車車廂里,一路下來,個個都灰頭土臉的,快到馬鞍山時,貨車要“溜車”,就是把一節節的貨車直接從車身上甩開進鋼鐵廠的貨道。那時我們根本不知道,還在車廂里老老實實呆著,幸虧一個工人看到,趕緊把我們拉了下來,要不就直接能進煤爐了。到了馬鞍山,再用僅有的錢輾轉到南京,再由南京轉到上海,沒有錢去旅館睡覺,就在公園里躺了一夜,第二天跑去看了展覽。那是19世紀的繪畫展。了解到很多西方的繪畫手法,當時對于我們來說都是非常新鮮的知識,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藝:出國留學這段經歷對你以后的創作有影響嗎?
陳:過去的激情,向往,變成了去德國后對歐美藝術想象的證實。去德國前,思考的比較多。所謂“無知者無畏”,因為了解的不多,反而敢想敢做。去德國后,在那個藝術水平已經發展大片很高階段的環境里,收獲非常的多。他們對于美術的表現,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繪畫,表達的藝術手法非常豐富。思路也開闊了很多。
藝:就像您前段時間參展的作品《當代藝術洗浴中心》一樣,那個就是裝置藝術。那個作品的創作也是留學后所受的啟發嗎?
陳:當時的創作就是根據主題的選擇,我想表達的是一種藝術需要經常清洗,類似于更換新鮮血液的感覺。我只能做到我想要表達的給觀眾展現出來,而如果觀眾對作品的思考也可以和作者有順利的交流,我想一個作品的創作目的也達到了。
我不是喜劇型的人
藝:在你的作品里,我看到了你從八九時年代對人物的關注,逐漸轉移到物的關注上來,比如近幾年創作的作品多和城市的交通工具有關,還有些抽象的比如“煙”,“云”等。這種轉變是無意識的嗎?
陳:有一句話很能概況我現在所感受到的社會——“人是物非”。我們人類并沒有進化的更高更大,而這個世界卻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化進程越來越明顯。我出生在60年代,有幸經歷了中國由原來的統一集體意識和單一生活方式逐步被文革、改革開放、市場化、都市化、豐裕消費等一系列閃電式的概念或形態沖刷這一迷幻過程,從全球角度來看,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激活的時間和空間里,與外部世界的巨大反差逼迫著經濟、產業、文化乃至各方面的緊追不舍。“投資”、“建設”、“開發”、“提高”這些最激進的字眼成為了近幾十年來公共傳媒制造的最響亮的聲音,而民間百姓的無聲行為則主要圍繞著發財致富這一命題進行著。從外觀到內里都在沸騰著,各種欲望都毫不節制的滋生。
作為置身在這樣一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中,周圍現實環境對我的刺激是巨大的,這種刺激不僅來自社會現實本身的活力和形態的多樣化,更促使我盡力從社會歷史和藝術歷史的雙層角度去挖掘或撲捉那些“異質”的元素。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態度很重要。而現在,我僅僅只是一個記錄和描述事件的人。我更希望能夠通過我的作品,讓觀眾有他們的態度。
藝:在你的作品里,我們更多的看到的是一種隔離,孤獨,傷感,都是些悲傷的元素。而通過談話我覺得你是積極向上的,你覺得在創作時的傷感和憂慮會和你的性格有碰撞嗎?這是不是一個矛盾的狀態。
陳:不矛盾。創作和性格是不相沖突的。創作是一種對文化意識的自主選擇。我一直覺得悲劇的傳染人的力量更為強大。所以更傾向于用悲的情感來表現藝術的主題。我覺得自己也不是一個喜劇型的人。藝術的創作艱難在于,它不能重復過去的自己,但也不能重復別人。它需要在一個狹窄的道路里另辟蹊徑。
要有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立場
藝:您對創作的情感基調的定位以及您所關注的事物的改變有社會的原因,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原因?
陳:這是一種集體意識向個人意識的轉變吧。我們這一代正好是經歷了中國發展的很多變化而成長起來的。八九十年代時,人也比較年輕,理想與現實的沖撞使自己比較關注自我的感受,而現在,我更關注社會的改變。因為現在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但是貧富不均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這是社會的現象,而不僅僅是個人的。
藝:會不會因為自己的生活的完善,而看待事物時那種憂慮的敏感度有所降低呢?
陳:這個問題很好。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對現存事物的真實反映。從而尋找新的真實。作為一個藝術家,時時都需要警惕的看待這個世界。不能麻木。這也是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立場。我也希望能夠通過我的作品,讓更多的人也能夠敏銳的感受這個社會,感受我們的生活。
藝:我們非常期待您更多的作品出現。
陳:謝謝。
文/潘玉潔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