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納獎已成為世界矚目的新藝術大獎。近10年來,該獎授獎對象平均年齡都在30歲上下,獲獎作品多為裝置藝術、聲像藝術、微觀藝術、概念藝術和攝影藝術,目的在于發掘當代藝術的明日之星
特納獎(Turner Prize)公布了2008年度該獎項的候選者名單,裝置雕塑及影像作品依舊大行其道。
四位入圍者分別為雕塑家凱茜·威爾克斯(CathyWilkes)、以電影業起家的露娜·伊斯蘭(RunaIslam)、被形容為“文化考古學家”的高士卡·馬庫噶(GoshkaMacuga),以及因《工業光魔》而贏得眼球的多媒體藝術家馬克·萊奇(MarkLeckey)。在這次的提名中,女性藝術家占據大壁江山,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陰盛陽衰”的態勢。
特納獎在2007年利物浦歐洲文化之都啟動后現又回到倫敦。特納獎獎金共有4萬歐元,第一名獲得25000歐元,其他入選者每人分享5000歐元。這一獎項是在1984年建立,主要授予50歲以下有過突出展覽的,或者在2008年5月6日前的12個月內發表他們的作品的英國藝術家,鼓勵對當代英國藝術作出發展的新人。該獎項在歐洲視覺藝術中被廣泛認為是非常重要并享有很高聲譽之一的大獎。
特納獎的女性藝術家
凱茜·威爾克斯1966年生于貝爾法斯特,后移居蘇格蘭格拉斯哥。觀看她的作品,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對于櫥窗模特的頻繁使用。在威爾克斯手中,冷冰冰的擺設宛若活生生的女人,以超現實景象,令人于不同時空中觸摸到情緒的存在。
在女性議題的表達上,威爾克斯無疑創造了另一種獨特、清晰并頗有意味的語匯。擔任著名藝術雜志《Frieze》副主編、本屆特納獎評委之一的詹妮弗·希吉(JenniferHiggie)形容她的作品“以新意和詩意表達出復雜的女性情結”。
37歲的露娜·伊斯蘭現定居倫敦,以電影錄像為創作媒介,一直深受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IngmarBergman)和法斯賓德(RainerWernerFassbinder)的影響,激情洋溢的開放式解析性敘事風格是其作品的標簽。
她最為人稱道的作品是影片《Be The First To See What You See As YouSeeit》。片中身著白衣的女人徘徊在陳列瓷器的藝廊中,并以緩慢的動作將這些瓷器擲于地板上,以象征手法展現出女性以沉靜但強烈的意志,來突破“脆弱”的傳統形象。
出生于波蘭的高士卡·馬庫噶身兼藝術收藏家、館長及創作另類藝術作品的藝術家等多重文化角色。她經常使用其他藝術家(不論在世還是過世)的某件已知作品,以自己的手法重新再現。評委們給她的評價是“使用其他人的歷史重讀歷史”。
創作媒介的多樣性,和借用“錯位”的美學語言,是高士卡·馬庫噶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她善于將不同時代的人物與作品并置,再加上不同媒介的視覺沖撞,從而生發出一種新的詮釋和語境。
在《生死有時》里,畢加索和恩斯特被塑于手工皮革上;在《拜倫肖像研究》中,詩人拜倫的形象成為了木質桌面。馬庫噶將舊有元素重新排列、翻錄別解,進而打破了觀眾的固有掛念,締造出視覺藝術的新寓言。
作為入選的唯一男性,馬克·萊奇此次可謂是“萬紅叢中一點綠”了。萊奇對于流行文化標志性人物形象格外傾心,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迪斯尼卡通人物、《辛普森一家》都是他的鐘愛。
他的“混搭”路線除了應用在取材上,也包括對于不同載體的使用,如雕塑、影像和表演等。萊奇被稱為“當代花花公子”,他的“花心”折射出他對影像中蘊含的當代觀念和以雕塑形式出現的影像功能的探討。
挑戰傳統的藝術
設立于1984年的特納獎對于英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指標意義。泰特美術館的新藝術基金會選擇英國繪畫泰斗威廉·特納(WilliamTurner)來命名這個獎項的部分原因,是他當年也有過給年輕藝術家設獎的想法。此外,這個名字的英文也含有“風水輪流轉”的意思,只要優秀,就能夠獲得。
事實上,是英國Channel4電視臺的贊助和直播把特納獎變成英國公眾廣泛關注的的文化盛事。特納獎最初獎金是1萬英鎊,開始幾屆的得獎人也都是功成名就的藝術家們,例如吉爾伯特和喬治、里查德·朗、霍華德·霍奇金等。
1991年泰特的館長塞瑞特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Channel4決定現場直播特納獎頒獎儀式,并且對獲勝者提供2萬英鎊獎金。不管你喜不喜歡,電視直播都把這些當代藝術家的戰事展示在公眾面前。
特納獎的候選人都是些喜歡挑戰傳統的人,特別是1995年至1998年的特納獎引起了很大的爭議。1995年,達米恩·希斯特以他最著名的浸泡在福爾馬林液中的綿羊和羊羔而取勝。1998年得獎的是黑人畫家克里斯·奧菲里,他的作品是用大象屎畫成的黑色的圣母瑪利亞。
有批評家說特納獎已經成為自命不凡、嘩眾取寵的表演。2002年,在看了四位入圍藝術家的作品后,英國文化大臣金·豪厄爾斯的感覺是“十足的垃圾”,然而這個獎卻一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觀眾。
在Channel4頻道的推波助瀾之下,特納獎這十年來創造出了一批一夜成名的“明星藝術家”。以往得獎者只限英國籍,現在隨著對國籍限制的取消,特納獎已成為世界矚目的新藝術大獎。近10年來,該獎授獎對象平均年齡都在30歲上下,獲獎作品多為裝置藝術、聲像藝術、微觀藝術、概念藝術和攝影藝術,目的在于發掘當代藝術的明日之星。
對于四位候選者來說,入圍僅僅個開始。為決定賽果的最終展覽,他們將開始著手挑選和創作新的作品。評委會主席、泰特英國美術館館長斯蒂芬·德查(StephenDeuchar)認為今年的提名尤為不易,特別是在英國觀眾的胃口愈加挑剔、審美能力更為成熟的今天。而新的托馬·阿布斯(TommaAbts)——過去十年內唯一奪得特納獎的女性藝術家——是否可以產生,還是馬克·萊奇最終突出重圍,一切有待12月1日揭曉。
2008特納獎:女人天下
2008特納獎:女人天下
2008特納獎:女人天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