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已經作為一個新的生態融入日常生活,更改變人們的服飾、體態、話語方式乃至思維的文化形態。中國當代藝術不是像流行時尚圈中的“哈韓”、“哈日”,而是出現了“哈動漫”的潮流。
在2007年年末,北京通州的月亮河度假村舉辦了一個“動漫美學超鏈接”的特展,策展人陸蓉之鮮亮出場,推介動漫主題的當下藝術狀態。而2008年1月5日,北京索卡藝術中心舉辦了名為“深呼吸”的展覽,策展人胡朝圣是中國臺灣地區對高科技產業下的動漫和新創意形式的熱衷者。
拋開這兩個事件,動漫已經作為一個新的生態融入日常生活,更改變人們的服飾、體態、話語方式乃至思維的文化形態。如今要是呼吸中沒有摻入動漫因子的話,估計你所在的地點在地圖上應該屬于語焉不詳的偏遠地帶了。中國當代藝術不是像流行時尚圈中的“哈韓”、“哈日”,而是出現了“哈動漫”的潮流,這是搭上新經濟體的大船嗎?還是把自己推上不歸路?
中國動漫產業進步神速
自2003年以來,文化創意產業就被政府當作新經濟體大力提倡,其中動漫產業則是強勁的創意引擎之一。文化部相關部門預測,動漫產業在中國將有1000億元人民幣的空間。如果做個類比的話,在鄰國日本,僅一部動畫片《千與千尋》,在日本國內和歐美的票房收入就達5億美元之巨。而在帝國主義老大哥美國,迪斯尼將米老鼠形象授權出去,每年就坐收47億美元。同門師兄小熊維尼的創收更大,達到57億美元。看來,要是這兩位熊哥鼠弟入股中國的話,聯手就能搞定中國動漫近80%的市場份額。
作為后發優勢,中國的動漫產業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進步神速,以動漫發展基地來看,近年來已經有19家國家級的動漫基地建成并開始運營,后續力量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上海、廣州、深圳、寧波、南京等城市在啟動階段發展迅速,而今北京裹挾巨大的人才儲備和雄厚的資本高調直追,動漫產業的創意引擎正在官方和民間的熱情注目中提速和蔓延。
藝術哈上動漫
藝術展覽中,親子概念愈來愈蔓延開來,一家三口攜老帶幼的藝術“粉絲”與日俱增,看來藝術開始有了老少通吃的苗頭。引發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藝術,尤其年輕一代的藝術越來越動漫化了:很多年輕藝術家選取了動漫形象作為藝術創作的形式,也不斷嘗試用類似卡通插畫的趣味和思考模式去組織畫面。以近一年多來在藝術圈如火如荼的四川年輕藝術家群體為例,可以說99%的藝術家的創作都與動漫有關。大頭娃娃等可愛形象大行其道,此外,要么就帶著點兒血腥殘酷和自戀。這些卡通形象中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披著動漫的外衣在抒發藝術家的小可愛,或者小脾氣。這背后,是新一代創作群體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的支撐核心。
而從作品的接受情況來看,一般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一邊看著這些頗具親和力的作品會意微笑,一邊卻被批評家前一個卡通后一個果凍的大帽子理論搞得暈頭轉向。不管怎樣,當代藝術的年輕一派在創作和闡釋的雙軌上都哈上了動漫這輛瘋跑列車。
福兮?禍兮?
有全球大的經濟體系和文化產業鏈條的支撐,有年輕一代在傳媒影響下的零距離親身體驗,盡管動漫依然還要坐在亞文化的板凳上,但是如今這個板凳的熱度也今非昔比了。這么看來,當代藝術與動漫的戀愛似乎是順理成章,而現實中它也的確有其合理性。動漫成為一種生活經驗和文化形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動漫本身已經是一種虛擬態的表達,而藝術對它的表現就變成鏡中之鏡,成了冒險的游戲。藝術家所擁抱的那個動漫主體是不是有分量的、有內涵的、有智慧的?這還是需要賭一把。這是文化的危機點之一,放棄了對現實的直接關照,虛擬鏡片偽裝的現實總看起來有點可疑。
同時,任何藝術形式之間就會產生橫向的比較。很多人質疑年輕藝術家的創作簡直就是插畫。但商業插畫的價格顯然遠遠不到一張獨立的藝術品的零頭,況且有些藝術品在精致度和細膩感上還不如插畫。而這直接引發對藝術品價值的不信任危機,以及對藝術評論、闡釋系統的質疑。所以在藝術的文化承載之外,動漫藝術創作必須表現出其優異的品質和高超的技法。
此外,出于對藝術市場版權的考慮,動漫題材的藝術品盡管也可以按照規則限量復制,并有藝術家簽名認定,但是畢竟這些作品與工藝品的相似性太大,其面對復制品價值評估的疑問也比較大。
看看日本的“哈動漫”
日本的當代藝術中,動漫形象大行其道,國內的大多動漫創意也是來自日本。隨著村上隆、奈良美智、草間彌生等變得耳熟能詳,藝術動漫席卷了新一代的生存空間。而隨著奢侈品牌的助力,如今這樣的一種形態已經成為了年輕一代的偶像和典范。近觀日本遠不止有動漫藝術,青少年御宅族對電玩和卡通漫畫的癡迷,包括年輕一代吃喝玩樂的日常形態,動漫幾乎涵蓋日本最大比例的青少年生活,而這個狀態至少已經有50年的歷史了。比如在著名的日本動漫人物鐵臂阿童木的誕生地新座市,當地的行政部門任命阿童木擔任了一天的警察署署長,甚至還做了一天的新座市市長,都是有政府正式的委任狀的,號稱日本漫畫之神的手冢治蟲的公司就會看到這兩張政府簽發的委任狀。何況日本如今的動漫產能幾乎占全球的2/3,占其GDP的1/6,舉國上下都對動漫達到癡迷狀態。
長久的歷史積淀,成熟的產業鏈條,近乎全民性的癡迷,這些造就日本動漫文化的成熟。而基于此種狀態的動漫形態的當代藝術在日本也經過了較長的歷史積淀,無論是在受眾培養上、藝術家培養上、技術技法的拓展上均是有比較成熟的系統支撐。即使這樣,以動漫形象在當代藝術上有所作為的著名藝術家也是屈指可數。
相比日本,綜觀國內藝術生態,動漫題材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流行目前還存在問題,但不是沒有前途。關鍵要在文化自主性的根基上去做好深度發掘,并在技法和制作方面日益提高水準和精致化程度,做好相關的市場推廣規則建設,那么一種全新的藝術形態和市場力量的崛起也是指日可待的。藝術搭上動漫的創意引擎,成為其中的高端文化經濟形態,并以此在大經濟脈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僅想象一下還是頗讓人興奮的。
文化、娛樂——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實在的汽車制造、鋼鐵、金融服務業——正在迅速成為新的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輪。——沃爾夫 美國著名學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