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揚在德國藝術卡爾斯魯厄2008博覽會外的五星國旗(BB畫廊提供)

2008年4月12日,韓國藝術家樸成泰裝置作品展在北京酒廠的表畫廊開幕,一年前,這位在韓國非常知名的藝術家來到中國,并在環鐵藝術區租了一間工作室進行創作。樸成泰說,在北京創作不僅可以近距離地了解中國當代藝術,而且遠離了韓國各種事務的干擾,使得自己可以潛心創作。除了樸成泰,金昌謙、南春模、金重晚等韓國藝術家也對中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紛紛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市場。而據不完全統計,像表畫廊這樣的韓國畫廊在北京就有一二十家,成為該國繼“韓劇”之后又一大舉擴張的文化現象。
那么,相對于其他國家,為什么韓國畫廊、藝術家能夠更加頻繁地出現在中國藝術市場?
韓國女藝術家金希宣對記者說,前些年,韓國政府對藝術并沒有太多的重視,但是這種現象在近年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因為政府意識到文化傳播的重要性,所以為藝術家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比如藝術家可以向國家申請經費用于創作,她自己創作的裝置作品,因為常常反映了一種觀念而不具備很強的市場性,因此,經過申報審核后,資金一部分來源于政府支持。雖然這筆經費并不很高,但表明了政府對藝術的支持態度,作為藝術家來說,她已經感到很滿意了。金希宣說,“精神支持有時更強于金錢。”
而韓國策展人韓之演也認為本國政府對藝術、文化領域投入了相當高的關注,她說,韓國政府每年會為本國具有影響力的兩個大型博覽會——國際藝術博覽會和畫廊博覽會提供一部分資金。另外,對于那些能夠參加巴塞爾等國際藝術博覽會的畫廊,國家也會為它們解決運輸、攤位租金的問題。同時,國家還修建了很多藝術園區,藝術家只要提出申請并通過評審委員會的審核后便能免費使用園區內的工作室。韓之演說,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韓國近年的很多藝術活動非常活躍,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參與到世界藝術的氛圍中來。
藝術機構:政策比資金更重要
雖然韓國對藝術的支持模式令許多藝術家為之羨慕,但這種為藝術家提供資金支持的韓國特色在世界并不多見。4月中旬在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策劃了“鑠石流金”的英國策展人Kate Fowle向記者介紹說,英國的藝術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政府并不會為藝術家個人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但策展人有時可以從政府獲得資金籌辦展覽。而參加該展覽的美國藝術家Sterling Ruby也向記者表明,美國政府更是不會直接為藝術家提供任何資金,僅有0.01%的藝術家能夠完全靠出售作品而生存,其余的主要通過在藝術院校授課來維持自己的藝術創作。不過,旅居德國的南非藝術家Robin Rhode則認為,德國政府是歐洲各國中對藝術較為支持的,藝術家個人在德國得到資金是比較容易的。
通過和這些外籍藝術家的交談,記者發現,只要一提及政府對藝術產業的支持,大多會想到資金,在他們看來,政府對藝術產業的支持與否直接取決于是否有資金的注入。那么,在中國,藝術界的最大渴求是否也和他們一樣單一地維系于資金之中?
被譽為中國藝術博覽會領軍人的董夢陽向記者介紹說,作為組辦博覽會的民營企業,最希望從政府方面得到的支持并不在于資金。因為十多年的博覽會經驗已經說明,不依賴于政府資金的提供,反而能夠提高展會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每屆博覽會他都能順利地通過各方融資籌集經費,并獲得滿意的贏利。而目前他感到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怎樣通過國家的政策支持,使自己的博覽會更加國際化,能夠吸引更多國外知名的畫廊參加。董夢陽說,近幾年國家對藝術市場的包容政策使得自己的博覽會越來越多元化。欣喜之余,仍存在一些瓶頸阻礙了博覽會的國際化。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30%的藝術品進口關稅,令很多希望參加博覽會的國外畫廊望而卻步,也令許多優秀的國外藝術品不能順利地進入中國市場。董夢陽說,其實,很多國外畫廊為了贏利,面對中國政府設定的30%進口關稅,也會想盡各種辦法避免交納,比如他們可以不在中國國內交易,而是通過郵寄渠道和買家輾轉成交。這不僅浪費了人力、物力資源,而且阻止了中國市場的國際化發展,從稅收來說,也不一定就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同時,董夢陽認為,國家對文化企業的免稅政策雖然很大程度地推動了文化的發展,但該政策的受益群只限于有演出證的企業,大多數文化企業因為和演出無關而沒有演出證,使得文化企業的免稅“有名無實”。還有些文化企業為了免稅,本來并沒有演出業務而花費各種周折辦理了與自己毫不相干的“演出證”,這不能不說又是一種人力的浪費。
和董夢陽一樣,作為民間組織籌辦國內另一個重要藝術博覽會“CIGE藝術博覽會”的策展人王一涵也對政府是否會給予資金支持并不在意。她認為像CIGE這樣國際型的藝術博覽會以前必須由政府部門舉辦,而自2004年起交于民間企業后,表明了政府對藝術的極大支持。王一涵說,“這已經足夠了,我們國家還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農民工問題,貧困兒童失學問題等等,我們不奢望能從政府得到資金。”王一涵認為,目前國家對藝術越來越關注,政府也越來越開明,2004年的時候,政府還是試著將這一國際性的博覽會交給民營公司來做,而四年后的今天,政府已經明確知道專業的博覽會應該找專業的展會企業來運作,這是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
除了博覽會,本身就以贏利為主的拍賣行對政府的渴求更加不會針對資金面,對于他們來說,國家如果能夠出臺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拍賣行業發展,杜絕惡意競爭、假拍等混亂現象的發生,則是對拍賣的最大幫助。成立于2005年的北京永樂拍賣公司,是佳士得商標使用權受用者,對此,總經理董軍向記者表示,該使用權的獲得,除了永樂自身完全按照佳士得運營模式外,中國良好的法律環境也促成了授權行為的完成。
據記者了解,因為完全按照佳士得的模式進行運營,所以永樂成為國內少數獲得保險公司認可并對其每一件拍品都投保的拍賣公司之一。目前并不是拍賣公司不愿意為拍品上保險,而是國家相關政策和監管的缺失,致使保險公司不愿意承擔巨大風險為拍品上拍,如此也使拍賣處于缺乏保險的風險中。而一些拍賣人士認為,雖然目前拍賣業發展迅速,但一些小拍賣公司拍假嚴
和博覽會、拍賣等機構相比,組織更加簡單的藝術品一級市場——畫廊,對于中國政府的藝術政策普遍表示滿意。因為深諳市場的優勝劣汰規律,加之畫廊本身就具有極強的經營性,他們不像韓國畫廊一樣寄希望于政府的資金支持,而是只要有能力,就會憑借原始的沖動自行走出國門與世界密切接觸。2月份參加了德國卡爾斯魯厄2008博覽會,并在德國逗留半月之久的BB畫廊負責人呂敏,剛回到國內就迫不及待地撥通了記者的電話,言談間為能近距離接觸歐洲藝術家興奮不已。她說,開放的政策可以使畫廊自由地接觸到西方,也令西方真實地通過藝術認識中國,“展會中我們是唯一一家中國畫廊,德國觀眾在我們的展位前駐足不前,關注異常。”雖然此次德國之行花費頗大,但對于呂敏來說,國家能提供機會讓畫廊走出國門,就已經是最大的支持,至于資金則是需要憑借自身的能力來籌措的。
藝術家需要什么?
有人說,中國的職業藝術家是世界上最多的,也是生存狀態最好的。他們中的很多人住在城市邊緣的別墅中享受著綠樹圍繞的新鮮空氣,生活悠閑自得。因此,除了靈感、激情、創作之外,他們仿佛別無所求。在記者走訪的一些藝術家中,當談及對政府的渴求時,大多一時想不起說什么,在他們的世界中,政府越來越寬松的政策,已經令他們感到十分自由,幾乎忘記了這個問題的存在。“只要不觸及政治,想創作什么就創作什么”。自由對于藝術家來說,是最大也是最基本的愿望,當這個條件滿足之后,知足的藝術家們仿佛別無他求。但他們真的什么都不需要嗎?
其實,我們看到的擁有良好生活狀態的藝術家也僅是少部分人群,隨著藝術院校的不斷擴招,每年畢業的藝術生越來越多,他們中很少人能以藝術為終生職業,在最開始的階段,生活很多都很困難,畢竟進入美協、畫院體制內畫家還是極少數。記者接觸過兩個剛從美術院校畢業的學生,一個與人合住在北京通縣的地下室中吃著方便面堅持創作自己的作品,一個畢業后因為難以靠作品維持生計,轉行做了設計,兩年后又覺得繪畫是自己的生命,所以辭職從廣州來到北京,由于喜歡彩墨畫,費盡周折找到一位比較知名的彩墨畫家,想拜師學藝,但畫家對她不冷不熱,始終不肯教授,她在半年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后,只得再次回到廣州。她說,“這次經歷使自己很受傷”。
除了剛畢業的藝術家,有些已經稍有建樹的藝術家,因為經濟原因放棄了自身的追求。著名寫實派畫家艾軒向記者介紹說,隨著近幾年當代藝術的火爆,使得寫實畫的市場遠不能及,目前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和自己一樣有實力并堅持不渝的“強硬派”。很多年輕一點,沒有名氣的畫家,因為市場不好,作品賣不出去難以維持生計從而轉變風格投靠所謂當代藝術。艾軒說,“這很可惜”。
因此,和畫廊、博覽會、拍賣行相比,這些職業藝術家更加獨立,也更加容易遭遇市場的沖擊,如果政府能有資金幫助其中真正有才華的藝術家堅守“陣地”,那么,中國的藝術家也許會將藝術做得更純粹也更精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