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2008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的一點思考
■高鴻
近日,第五屆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在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舉辦。據主辦方提供的數據顯示,開展5天內成交量達到4000萬美元,相比2007年提高了40%。并且多家畫廊推出的年輕藝術家作品銷售一空,以這樣的業績為本屆畫博會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它給人們帶來的思考和期盼卻是很多。
在時下數百家拍賣公司年復一年的春拍、秋拍、月拍且贗品、劣品不斷出現的格局下,此次畫廊博覽會的舉行,無疑為國內外美術品的收藏者和投資者展現了一個沒有任何“輿論”驅使的“舉手投足”空間——以自己的眼光和自己的實力選擇自己所需的作品。畫廊的經營,其生存狀態取決于經營者的文化品位和藝術修養。也就是說,畫廊“代理”的畫家文化品位和藝術水準的高與低,將直接影響其“顧客”的光顧率——VIP客戶的存留。
尤其是外資畫廊“扎堆”: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的一份調查數據表明,在北京的798藝術區、環鐵藝術區、酒廠、草場地、觀音堂以及其他地區,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畫廊正在人們身邊不斷“成長”。截至2007年底,北京具有專業意義的外資畫廊已有67家,其中42家是2005年后進駐的新“移民”。在北京望京酒廠藝術區門口,來自韓國的阿拉里奧畫廊占地約4500平方米。坐落于崇文門南大街的紅門畫廊則由澳大利亞人布賴恩.華萊士在1991年創辦。去年開幕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則由與中國藝術結緣的比利時收藏家尤倫斯夫婦創辦,他們已經收藏了2000件中國歷代藝術品,其中包括大量中國當代藝術品。北京的今天,畫廊市場的資本流量發生了變化,多元的經營理念、多元的藝術以及不同的經濟實力、不同的聲譽度、不同的引介資源渠道、不同層面的VIP客戶等等,都將迫使經營者面臨生死攸關的挑戰。
再從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主任趙力和他的團隊初步調研結果看:目前北京外資畫廊類型多樣,其中國外藝術機構的分支機構占60%;非營利性機構占5%;中外合作創辦占9%;外籍華人創辦占6%;外國人創辦占20%。值得關注的是,近兩年來,分支機構進入北京藝術品市場的強勁勢頭前所未有的情況來看,其與去年佳士得中國區業務拓展部董事翁小慧女士的分析和展望幾乎到了量化程度。金磚四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是未來一個很重要的策略,我們希望開發這樣一個新興市場。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全球產生中國熱,外國人對中國的文化非常感興趣……覺得中國當代藝術不管是從美觀藝術的角度還是投資的角度都是一個新的項目。中國是我們非常重視的部分,從成長的比例來講,中國當代藝術的成長速度無疑是最快的。而這,我們應該理解為是佳士得國際之所以將其商標授權給北京永樂拍賣公司的商業戰略布局。
有鑒于此,本土的畫廊與本土的拍賣業無疑要正視國際大牌拍賣公司和外資機構的“虎視眈眈”,如何把握和有效控制未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將是任重而道遠的。此外,在虛造“大師”的今天,如何審視市場、如何審視藝術、如何估量“時價”和如何評估“史價”,更是任何一位畫廊經營者都回避不了的嚴峻課題。
另外,此次博覽會主打作品都是油畫和當代藝術作品,傳統的書畫作品并沒有顯示出“國粹”的魅力。潘公凱也曾撰文《不能讓中國畫湮沒在多元化的格局中》,可是,就是這個在世界繪畫史上占據半壁江山的“國粹”,在本土舉辦的畫廊博覽會上卻黯然失色——最終還是沒商量地湮沒在多元化的格局中。
我們從以往中國油畫的拍賣作品來看,基本上是著名油畫家的精品力作,而且都是揭示了各個歷史時期精神風貌的名作。除了極少數反映歷史和現實的國畫人物畫作品外,目前充斥市場的國畫作品主要是山水畫和花鳥畫。作為圍繞著“恒星(石濤)”運轉的“石濤系行星”如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陸儼少等,雖燦爛奪目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至明清的文人畫則萎靡成了‘池沼的一角’、‘萎靡地拖延了五六百年’,盡管有石濤、八大等成就輝映千古,但從整體上看,卻是‘如花流水謝,春事都修’。”的局面。
油畫,在中國經過了百余年的融合,已經完成了民族化的改造過程。如果現在我們還是以“舶來品”來看待中國的油畫,就顯得有點草木皆兵了。我們從近些年中國油畫在藝術品市場堅挺的走勢來看,油畫是一種世界性的藝術品和收藏品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國畫藝術要真正意義上地走向世界,首先要解決的還是如何在本土重塑它的輝煌,而最終以它特有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為各國民族所欣賞、所接受,無疑將是任重而道遠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