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展現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文化發展趨勢,反映國際新媒體藝術創作的新特點與新成果,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國際新媒體藝術展”將于2008年6月10日至7月3日舉辦,這是2008北京奧運年最為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
該展覽將使用中國美術館約4500平方米的室內展廳,以及約2000平方米的室外空間。國際公認的荷蘭建筑公司NOX/Lars Spuybroek將對展覽進行獨造性設計,以強化展品的審美述求。伴隨展覽的開幕,中國美術館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出版社將聯合出版彩印畫冊并在全球發行。在線論壇將在展覽開幕之前啟動,關注并討論展覽的各個主題。展前研討會將在紐約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合作舉辦,屆時將邀請國際知名的藝術及教育機構共同參與。許多著名的學者以及媒體藝術專業人士都將現身研討會以及相關的座談會。展覽畫冊將刊登有關展覽主題所衍生的學術論文。此外,中國美術館還將聯合北京若干著名藝術畫廊舉辦衛星展場。展覽開幕期間將舉辦若干特別節目,以此形成關于新媒體藝術及文化發展的廣泛交流。
“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國際新媒體藝術展”將展示來自近30個國家的藝術家作品,囊括國際新媒體藝術領域著名以及新生代藝術家。40多件媒體藝術裝置作品將呈現給北京觀眾。此外,還將舉辦一系列學術研討以及藝術家座談。作為協作項目,還將展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收藏的經典錄像藝術作品和奧地利LINZ 的Ars Electronica 中心提供的獲獎動漫藝術作品,此外還舉辦歐洲媒體藝術節提供的國際新人錄像觀摹展。本此展覽將被視為中國當代文化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藝術事件,展覽將涵蓋當今最具創造性的藝術作品以及最新的藝術理論研究成果。展覽致力于扶持新的思考模式,努力推動新穎的表現形式,將藝術創作融入科技化社會和全球文化的環境中。
展覽將圍繞四個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的主題而展開,為別為“身離其境”、“情感數碼”、“現實重組”、“無所不在”。
“身離其境”部分試圖描繪在拓展物質身體方面藝術努力的多種途徑,對主體性和倫理準則展開思辨。雖然帶著電子假體、接滿電線的身體展示的是極端的位移姿態,但是一個遠程擁抱的詩意延伸卻幻覺般地實現了人類古老夢想的渴望。展覽的這個部分將焦點集中于電腦空間的最新觀念、跨基因的幻想以及生物電子的來世,重新定義了人和機器的共生現象以及其他的想象性理念。
“情感數碼”部分考察了多種的數字生活。在這里,機器和裝置成為了有反應的生物。此處的交互活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輸入-輸出的計算程序,而是充滿了敏感性并能夠激發情感的交融以及彼此之間的溝通。這些活動是幽默地、出其不意的或對抗的。有時,這些機器表現得好似完美的同伴,和藹可親,容易理解;而在其他時候,它們似乎滑出了程序設定好了的正確軌道,且越發無法控制。它們以一種情感和觸覺的方式,為我們對于世界的看法與了解提供了新的角度。
“現實重組”部分提出了存在論上的迫切問題,描繪出我們當代體驗新的特點,為難以捉摸的現狀和虛擬的確切性打下了基礎。現實的模糊曖昧,是視網膜超載的副產品,這暗示了一種固有的疏遠,藝術家們一直奮斗想要將其化解。一個重組的現實是一種經過深思和加工處理的現實,無論這深思和處理是多么的不確定,這種現實重組都是超越現實而擁有其確切感。對于空間的看法,不僅僅是將之視為一個純粹的產品,而且也把它看作是一種瞬時的流動體,在熟悉與疏遠間不停擺動。展覽的這個部分鑒別了多種不同的藝術方向,在其氛圍中,混合的現實、虛擬的現實以及光學環境向我們揭示出現實的新種類,重塑了我們對于存在的觀念。
“無所不在”部分中的作品,將網絡視為一種質詢的開始。當代,互聯網已經變異成為一張深入各處、包裹一切的機器聯結之膜,它在全球范圍內運行著,從風險投資到藍牙娛樂,從無所不在的監控到自我管理的聊天室權限。它是一個帶有時代特征的網絡。“無所不在”把種種疑問帶入到充滿公共與私人、控制與反控制爭論的領域中,帶入到電腦空間的瘋狂之旅中。它試圖揭示那潛在其中的機制,這機制同時推動和疏遠了我們的官能和敏感性,提醒我們意識到未來世界中復雜境況。
展覽力圖證明與展現人類通過對于媒體、通訊技術以及生命文化領域的藝術介入,不懈地追尋理想世界的苦樂參半的過程。展覽中的作品探索了那些不受規矩束縛的幻想的軌跡,從超越肉身的渴望到人造合成世界的建構,從遠程信息通訊的夢幻到跨基因的混合體,挑戰著我們有關現實和人類的概念及習俗。在這個艱苦而浪漫的過程中,人與機器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感覺與數碼之間彼此的合作與對抗,向我們表明了在這永恒的爭斗中,控制與屈服,開發與反操縱是構成人類生存現實境況的重要驅動力量。
展覽將給觀眾帶來豐富多樣的藝術體驗。作品涵蓋從遠程信息處理到生物文化混合;從感應機器到衍生系統;從機器人的介入到影音的壯觀景象;從融入式環境到紀念標志性結構。這些作品突出展示了新世紀以來最前沿的藝術想像力,同時提出了對文化產物的最新感知,并反映和評判了一個以技術凝練滲透為特征的當代社會。許多展出的作品是在世界范圍內首次與觀眾見面。中國美術館將與兩所中國著名的藝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合作主辦一系列藝術家講座和研討會。這些活動作為教育項目的延伸,旨在鼓勵年輕的藝術熱愛者理解和開拓媒體藝術的實踐潛力。
展覽特邀新媒體藝術研究專家、國際知名的新媒體藝術策展人張尕策劃,由來自荷蘭鹿特丹的先鋒建筑公司(NOX/Lars Spuybroek)擔任整體展示設計,該公司以敏銳的實驗性建筑設計著名。這次他們被邀請承擔重新定義媒體藝術展這一概念的任務。他們的設計將把觀眾帶進充滿喻意的似如綿延的山川湖泊的磁場,打破傳統意義上的黑盒子式的媒體藝術展示形式,為藝術作品創造了可感知的全景融入式空間。觀眾可以親自漫步在“山河”之中,以感受多媒體的沖擊力。另一個由 NOX 帶來的具有飄渺詩意的大型裝置將矗立于美術館入口,作為荷蘭藝術家艾德溫·赫德(Edwin Heide)的氣流聲音作品的建筑外殼。
展覽將出版內容豐富的畫冊,邀請國際著名的新媒體藝術研究專家撰寫專文,闡述新媒體藝術發展的最新趨勢和理論依據。
展覽組織機構:
顧問委員會
阿克利謝.阿瑞安森斯Alex Adriaansens (V2,荷蘭)
阿曼達.馬克當納德.克羅利 Amanda Macdonald Crowley (eyebeam, US)
凱利.迪普 Kelli Dipple (Tate, UK)
里查德.卡斯特里Richard Castelli (Epidemic, France)
安迪.杜丹Andrée Duchaine (le Groupe Molior, Canada)
芭芭拉.倫敦Barbara London (MoMA, US)
金.馬丹Kim Machan (MAAP, AU)
阿爾佛里德.若特Alfred Rotert (EMAF, Germany)
安尼特.辛德Annette Schindler (Plug-in, Switzerland)
哥佛爾德.斯多克Gerfried Stocker (Ars Electronica, Austria)
麥克.斯特Mike Stubbs (FACT, UK)
彼得.韋伯Peter Weibel (ZKM, Germany)
魯曉波 (清華大學)
馬剛 (中央美院)
張培力 (中國美院)
伙伴機構
北京皇城藝術館
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
阿拉里奧北京畫廊 Arario Gallery, Bejing
Pro Helvetia 瑞士文化基金會
協辦機構
V2 多變媒體協會, 鹿特丹
[plug.in] 藝術與新媒體, 巴塞爾
Le Groupe Molior, 蒙特利爾
MAAP, 亞太多媒體, 布里斯班
歌德中國學院,北京
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紐約
MIT出版社,波士頓
Epidemic, 巴黎, 柏林
泰德美術館, 倫敦
FACT,藝術與創新技術基金會,利物浦
歐洲媒體藝術節,奧斯那布魯克
ZKM 藝術與技術中心,卡爾斯魯厄
Ars Electronica Center, 電子藝術中心,林茨
Eyebeam, 紐約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