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我們今天這個展覽的主題時,我們稱之為“Being Here”,中文叫“我在”。在當代藝術成為熱點的情況下,為什么我們還“在”?我覺得這一點我們要說出來。我們做的這些原創版畫是有價值的,是有歷史意義的。
眼下很多當代藝術家在做版畫,但我覺得這完全不一樣:他是用版畫這種技術方式復制他的作品,用很低的價格進行他們的藝術傳播、擴大影響,讓更多的人可以收藏、欣賞他們的作品。這個和用完全的版畫的語言或形式進行探索,表達藝術家自己的藝術觀念的作品完全不一樣。兩者有質的區別。
周吉榮:
這個展覽的許多作品在英國的學院里展出過,在那里的名稱叫“直接觀察”,他們是想通過這些版畫來觀察中國的版畫藝術家的思想、版畫藝術的狀況,其關注點更多是學術層面上的。還有是面對公眾的層面。在英國的展覽出的畫冊里,英國教授寫的文章,回顧了中國版畫的歷史,從明代一直到民國時期的版畫,他的結論是,版畫真正的繁榮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也就是我們認為版畫低迷的時期。他從一個大的層面來看八人聯盟在做什么,從文化、藝術角度上“直接觀察”你。拿到上海來做展覽又有很多新的角度,比如針對當前鋪天蓋地的復制版畫,實際上這是第三個層面。而這三個層面,都離不開我們這個聯盟。
這個“我在”,是指版畫是真正具有價值的。版畫在西方也有幾百年歷史了。大師畢加索他們也是自己做版畫,并不是把他的作品復制下來、他簽個名就能成為版畫。
八人聯盟承擔社會責任
周吉榮:
我們組成聯盟的意愿,就是考慮到版畫的大眾性,針對中國國內版畫的市場與學術方面的低迷,想通過自身的力量來做一個民間的多角度多交流的團體,共同分享各自的個體資源。通過不斷的展覽,和大眾積極交流,參與社會活動,進行慈善捐助。多年來逐漸形成了兩個因素:一個就是版畫的社會影響亦即其大眾性,通過我們的聯盟,要讓版畫回歸現實社會。版畫的復數性,決定了其受眾面和別的藝術樣式是有區別的;第二,針對眼下流行的復制版畫,假如版畫沒有自身的價值,僅僅是一個復數性的功能,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畫種。我和陳琦在討論我們這個展覽的取名時覺得,“我在”,就是指版畫獨立價值的存在,指我們這個團體的存在。
蘇新平: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要從自身出發:首先要自己堅守這個陣地,把原創版畫做好;其次你得有責任感,不光是做自己的事,要承擔振興版畫的社會責任。版畫現在的不景氣,和我們自身有很大的關系。我們不去說那些社會的原因而強調我們自身的社會責任心。做版畫的人都要有這樣的責任心。現在這8個人已經承擔了這個責任了,你說這個夠不夠,遠遠不夠。因為這個藝術生態需要全社會的互動,動起來才有可能。我們8人存在是非常本質的一個層面,對于藝術生態來說,這是最核心的一面。但還有另一個層面:版畫的“存在”本身是不是能存活的問題。我們要有一種引領性,或者說進行一種藝術本質的探索。這種引領性不能是在一個小圈子里引領,一定要帶動整個版畫,這是個社會責任問題。
原創版畫有別于復制版畫
盧治平:
原創版畫和復制版畫究竟有什么不同?我是這樣想的:對原創版畫而言,制版是創作的開始,對復制版畫而言,制版是他創作的結束。對于復制版畫,制版的階段就是把原作的圖像、色彩、效果這些已經完成的東西復制一下。但制版卻是我們創作的開始,有時候還不知道會找到一個什么新的東西,出現什么效果,這種效果其實往往是最吸引我們版畫家的。所以我覺得,這里面有一個價值取向,我們是通過制版、拓印,尋找未知的,而復制版畫是通過制版、拓印完成已知的圖象。
周吉榮:
版畫是有幾千年的歷史,他的價值肯定是存在的。要看如何來認識版畫的復數性和復制性這兩個特點。復制性有經濟價值。復數性則帶有獨立意義,有其特殊的語言方式與技法特點,其藝術觀念等都是獨立的,不是依附于其他的藝術作品的副產品。
徐保中:
原創性版畫考驗藝術家有沒有獨立的版畫創作思想、版畫創作經驗,同時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是否具備前瞻性的版畫發展思想。我覺得“原創性版畫”的概念提出來,對版畫的發展非常重要。這里邊確實在表明我們自己的藝術思想,在這個時候提出來特別具有針對性。
張廣慧:
版畫實際上是我們從事創作的一個形態。但是我們關心的是版畫的印痕魅力。這跟版畫的復制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覺得復數不是版畫的一個主要的東西。主要還是印痕的語境。
賀昆:
我覺得“我在”這個主題非常有意義。我們的版畫家的作品和他們的復制的版畫,雖然他們在當今的泡沫經濟、或者說泡沫藝術的經濟當中獲得了很多利益,但是并不能證明我們的原創版畫沒有未來。
要與“復制版畫”共舞
蘇新平
我覺得應該舉雙手歡迎當代藝術家借用版畫來復制,也應該提倡版畫家嘗試其他藝術樣式。并不是說搞版畫的非得要去做別的東西,但作為策略上不得不通過其他的東西來帶動,讓人重新去認識版畫。這只有在中國這個特定環境下才會有這樣一個局面。比如說,版畫家現在做別的了,但他反而帶動版畫了。而幾乎重要的藝術家都投入到版畫了,都利用版畫技術做限量復制,從去年開始就有這樣一個普遍的現象。任何藝術樣式的存在,如果沒有這種互動會很難生存。我們所做的原創版畫的藝術價值一定要充分認識,但我們要跳出這個小圈子,反觀我們自身,這也是需要。
張廣慧:
名家版畫的復制,這是許多當代藝術家對版畫的選擇,引起了我們的考慮,實際上很有意義。包括也有些藝術家,用這種方式做水墨。其實藝術家的選擇,他可以做裝置,也可以做油畫,也可以做版畫,我覺得現在在做的人很普遍。版畫的語境應該是個很好的東西。
蘇新平:
“我在”是一個聲明、立場都行。我剛剛說的開放啊,和方方面面的合作啊等等,并不等于是妥協和放棄,而是在堅守的基礎上開放。其實復制也是有不同的方式。用油畫的作品直接去做,那就是真正的復制。但是如果你的作品在同樣的主題、同樣的圖式下進行再創作,那和復制就是有區別。其實我在那些做限量復制的藝術家面前就直截了當說,你那是復制,是沒有價值的,我這個復制是有價值的。他們的就是復制,而我的是一種再創作,語言方法是不同的。我覺得我是有責任心的存在。創作是有很多方式的,這種方式我同樣不懷疑它,國外很多大師多數都是用這種方式,很少自己親手做的。
八人聯盟要加強交流
唐承華:
其實“我在”,就是一個宣言了。我們做版畫是被他這種印痕的魅力所迷惑,要付出很多,很艱巨。我以前一直畫油畫,喜歡版畫的原因是它有一種魅力在里面。我們應該很敬業,我們要做到很極致。不管社會是什么樣,版畫如何被冷落或者受到復制版畫的挑戰,關鍵還是我們要很堅定。“我在”,立場旗幟鮮明,說明我們一直很堅定。
盧治平:
我覺得要堅守版畫,要加強活動,多搞活動。其實還有很多組織層面上的活動要多去考慮。如果我們不動起來,多做展覽,社會怎么會關注我們?而且要把我們的活動做一些總結。有些形式,比方說和慈善團體、政府機構、商業畫廊、媒體怎么交流,聯盟的活動能不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日程?每一次展覽是不是有人來策劃?
蘇新平:
其實我們不僅是藝術精英了,已經是社會積極先進的分子了。在聯盟里共同的互動的結果下,每個人都在提升。合作的意識,合作的心態,合作的狀態,其實都是在互動狀態下產生的。聯盟的成員,有跟政府狀態下的合作如云南,還有跟媒體的互動比如上海。我們要考慮的是,每做一件事,其最大化的價值體現在哪里?有些可能是可做可不做的,有些是需要深入發掘而讓全社會都知道的。我們是個專業的團體,最后可能是社會上的有責任的團體。
聯盟面臨的挑戰,是其組織活動需要有分工。比如說,策展這種專業分工,需要那種人參與進來。還有就是我們需要擴展,打另一個牌,引入資金等。這需要有一個專業人才來梳理。我們要進入當代,靠的是另一種形式的途徑,要把聯盟做成一個有社會影響的專業組織。
■資料
中國版畫藝術工作室聯盟
“中國版畫藝術工作室聯盟”成立于2006年5月,是由不同地域的各個獨立的版畫藝術工作室共同組成,是一個民間藝術性質的聯盟機構。其目的是把各自的區域優勢、個人資源整合在一起,促進與社會相關機構的合作和國際間的文化交流。通過這個平臺,積極倡導版畫藝術的價值,用版畫特有的復數性藝術形式服務大眾、回報于社會。
“中國版畫藝術工作室聯盟”的成員包括陳琦、賀昆、盧治平、蘇新平、唐承華、徐寶中、張廣慧、周吉榮。
版畫原作年歷展
初始于2003年底。是由周吉榮策劃,與紅門畫廊一起為飛利浦海德基金會(中國殘疾兒童村)籌措基金,中國版畫工作室聯盟成員蘇新平、陳琦、周吉榮、賀昆、張廣慧、唐承華六人首先參與的展覽活動,從2003年始迄今5年,每年11月第三個星期在北京紅門畫廊展出并義售,得到廣大社會人士的廣泛支持,幾年來共為基金會籌措70余萬元。
藝術家介紹
陳琦:生于南京,祖籍湖北武漢。中央美院教育技術中心主任。他的版畫作品主要是木刻水印,不但在技術上突破了傳統的尺幅限制,作品題材突出傳統意味和中國文化的底蘊,在風格上則表現出當代風范,獨具一格,如"信花系列"主要表現有中國傳統意蘊的蓮、蘆花等。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大英博物館、日本福崗美術館等國內外大型美術機構收藏。
賀昆:云南思茅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思茅美術創作交流基地(中心)主任。作品主要是絕版木刻,在題材上體現出云南異域風俗風情,獨具魅力。曾獲得多項國際國內獎項,部份作品被收藏于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歐洲木版基金會,中國美術館等藏館、機構收藏。
盧治平:1947年出生于上海,畢業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系。現任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理事及版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上海半島版畫工作室藝術主持。近期作品主要以銅版畫及公共環境中的大型壁畫為主。注重以一種現代的和個人化的角度重新審視傳統文化。
孫新平:1960生于內蒙古集寧市。198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獲碩士學位,現任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系主任。其版畫作品注重形式的探索,并將個人經驗、社會責任與現實關懷凝聚在版畫語言之中,從現實的題材中體現出超越現實的精神力量。
周吉榮:1962出生于貴州。1987年畢業于中央美院版畫系,1996年在西班牙皇家美術學院研修。現任中央美院版畫系副主任。其版畫語言,在描繪靜止的身邊事物和細節中凸顯出人文關懷,主要題材有北京面貌和工業城市痕跡等。作品《北京》入選第7屆全國美展;《北京之七》入選全國第11屆版畫展。
唐承華:1964 生于福建, 祖籍內蒙古。11995 畢業于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研究生院油畫專業、獲藝術碩士學位。現為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講師,文化交流部負責人。其作品風格、題材多樣,注重于版畫的不可預料性和敏感性,借此表達內心的創新欲望。作品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四川神洲版畫博物館、日本東京佐藤美術館、日本GASASA美術館、紐約第一銀行(USA)等機構收藏。
張廣慧:1961年生于武漢。1984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1989年結業于中央美院版畫系,現任湖北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主任、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其作品主要是套色木刻,題材廣泛,表現力強。作品參加多次全國性展覽,在國際國內舉行多次個展,并獲得許多獎項。
徐寶中:1963年生于遼寧綏中。1990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現為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教授。其版畫作品獨具個人風格,銅版的材質特征通過超現實的圖像和細節,冷漠冰冷的眼神的模刻表現得恰到好處。作作品被江蘇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中國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4月19日,在上海莫干山路M50的“M”藝術空間舉行了一場“我在(Being here)——中國版畫藝術工作室聯盟作品展”。中國版畫界8位重要藝術家蘇新平、陳琦、周吉榮、唐承華、賀昆、盧治平、張廣慧、徐寶中齊聚一堂,共同就目前中國藝術市場出現的名家復制版畫熱對原創版畫的嚴峻挑戰進行了探討,并在研討會上以“八人聯盟”的名義發出了一個共同的聲音——“我在”(Being here)。
對于這個主題,陳琦相當認同,他告訴記者,“這是一個非常鮮明的口號,我們8個人都是抱有相同藝術旨趣的人,在這個很喧嘩又很僻靜的角落里,我們埋頭在這里工作,我們堅守原創版畫的陣地。”
周吉榮說明自己的看法:“‘我在’,就是指版畫獨立價值的存在,指我們這個團體的存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